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81章 徐庶归科举在即 (第2/2页)
认为这些题目还是比较简单。 一共是三个科目。 文科,主要考的内容是儒学,以及律法文章等。 数科就是和算数有关的。以实际情况为例,诸如户口统计,田地划分等内容。 武科考的是兵法战阵,以及个人武力。 第一次的科举,不管赵徽和徐庶郭嘉准备的多么充分,真的开始的时候,还是会有很多问题。 发现问题,就解决问题。 这第一次,就是要向所有人表明,科举制已经正式推行,谁也无法更改。 赵徽势在必行,同时也在告诉那些世家和寒门子弟,赵徽是认真的,并不是随便说说。 很多寒门子弟,都已经赶到蓟城。 但是当初反对的世家,他们的弟子更多。 一共有一千多人参与,其中寒门子弟不过三百人,剩下七百多人是各个世家豪族的小辈。 他们反对科举制,因为察举制是在他们控制中,他们想让自己的晚辈成为孝廉,不过就算一句话的事情。 就算这个晚辈是个白痴,什么都不会,他也可以安安稳稳的坐在官位上。 所有事情,自然会有其他人帮助他完成。 他什么事情都不需要做。 现在换成科举制,世家的人还能不能成为官吏,完是靠他们自己的知识,他们的家族,给与他们的帮助变得非常有限。 他们比起寒门子弟的优势,就只在于他们在知识的学习上,会更轻松一点。 可以拜名士为师,想要什么书籍,都可以直接花钱购买。 科举制虽然给寒门子弟,打开了一条可以改变自身命运的道路。 但是一切还要靠他们自身的努力。 寒门子弟的七点,还是要比那些世家子弟要低得多。 这一点,赵徽现在还无法改变。 不过任何时代,富裕的人,所拥有的资源总是比穷苦的人多得多。 并州幽州两州之地只有三百寒门子弟来到蓟城,参加这第一届的科举考试。 凉州之地的寒门子弟,不可能只有这三百人。 只是更多的人,就算想来,他们的经济却不允许。 根本拿不出数千钱,用于路上的花销。 更多的寒门子弟是想来而来不了。 但是更多的世家子弟,不是不能来,而是不想来。 这七百人,不过是世家派来试一下水的。 根据寒门子弟数量,他们派出了两倍的人数。 就算科举制给寒门子弟开了一条希望之路。 这些世家的人,也要把这条给堵住。 就按照赵徽之前说的,只录用前一百名。 按照平均来算,世家的人占七十,寒门占三十。 但是世家的人,一个个都非常骄傲,他们根本就看不起寒门子弟。 不认为前一百名,会是一个均数。 他们不觉得寒门子弟和他们会是一个水平。 既然是公平公正的考试,寒门子弟的成绩肯定不如他们。 就算有几个易数,一百个人中给寒门子弟五个,就已经差不多了。 这是他们这些世家的底气。 他们占据了科举人数的七成但是在录用上,他们的人数要占据九成五。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