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六十九章 我的船政学堂 (第3/3页)
分锈蚀得极为厉害,许多炮身和炮管处都有很大的砂眼和凹坑,而外国造的火炮,尽管也有锈蚀,但明显要轻得多,显示出材质要更为精良。 想到外国的冶金技术日新月异。仍在不断的发展,而中国现在竟然没有一座真正的高炉,能够冶炼用于制造枪炮的钢材,林义哲禁不住又叹息起来。 现在船政局造船造枪炮所用的钢材铁料,仍然全部依赖进口! 而自己在“海防大筹议”当中提出“兴矿业以裕民食、开饷源”的建议,一经上书。便又遭到了顽固保守派的围攻! 尽管“开矿”一事已然得到了慈禧太后和恭亲王的首肯,写进了“国是诏”,但真正要实施起来,还不知要面对多少阻力! 不知不觉的,林义哲踱到了走廊里。 走廊当中以及楼梯的拐角,陈列着许多中国旧式水师及蒸汽水师等各个时期以及各国海军的军舰与兵器的模型。这些模型像一艘艘锚泊在军港里的战舰,时刻等待着出航的命令;又像浓缩了的海军发展史。诉说着大海的过去与未来。 看着这些放置在玻璃罩中的惟妙惟肖干净整洁一尘不染的军舰模型,林义哲的心中感慨不已。 根据法国海军学院的制度,在每天早上上课前,都有指定的学生轮流擦拭玻璃罩上的浮灰。法国人认为,学生擦去的是灰尘,留下的却是对祖国、对海军深深的责任。如果遇到重大节日或接待重要的客人,还可以看到这里挂起了舰艇上才能见到的“满旗”呢。 对于办学,自己其实是个外行。多亏了借鉴法国人的经验,才有了今天的规模。他现在能够理解,为什么法国海军会如此强大了。 正是从这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才让学生们的心,潜移默化的和海军融在了一起! 林义哲信步出了实验楼,来到了校园当中。 位于不远处校园的花园里,停泊着一艘法国远东舰队赠送的一艘造型怪异而古老的蒸汽小艇。 林义哲信步来到了小艇前。仔细的打量着这艘小艇。 这艘小艇的体量很小,整个艇身采用封闭式的结构,没有桅杆,舱面上只有一个烟囱。各个舱口都有铁盖,整个形状象极了后世的袖珍潜艇。 但林义哲知道,这并不是潜艇,当然也不是鱼雷艇。 而它的前面并没有撑杆,也说明,它也不是杆雷艇。 林义哲看着艇身的那些个用厚厚的铁盖盖住的舱口和艇边悬挂着的几个带着锚状铁挂钩的方形匣子,知道了它的作战方式——在战斗中,它会顶着敌舰射出的弹雨,凭借快速和坚实的防护,冲到敌舰身边,里面的水兵探出身子,将带有铁挂钩的炸雷挂到敌舰身上点燃,然后高速撤退,将敌舰炸毁。 以现在的眼光看,它的这种作战方式不但危险,而且不易成功,往往在没有接近敌舰之前,便会被击毁。 但是如果将它放在十几年前的海战中,在火炮的射速和威力都不如现在的情况下,却无疑是一种十分有效的作战方式! 可惜,历史没有给它多少出场的机会!在林义哲的印象中,类似的战例,似乎只在美国南北战争时出现过。 法国海军将这艘已经没有了用处的小艇捐赠给了船政水师学堂,很可能是把它当成废物处理掉,但它出现在这里,对于船政学堂的学生们来说,却有着巨大的启迪作用。 事实上,法国海军之所以能够装备这种小艇,也是因为法国人的敢于创新和接受新事物。 这种小艇,其实代表了未来雷击兵器的发展方向! 作为一个有着现代灵魂的人,林义哲已然敏锐的从这艘小艇身上看到了鱼雷艇和潜艇的影子。 而想到潜艇,林义哲禁不住怦然心动。 只是现在这个时代,受技术限制,难以出现可供实战化的潜艇。 而现在的中国,也还没有沦落到大玩“飞潜快”的地步。倒是日本,在未来受经济条约所限,很可能会有这样的考虑…… 远处的阵阵铿锵口号声打断了林义哲的思绪,林义哲转头望去,看到一队小学生组成的队伍,正在列队跑步。 这支小小的队伍在跑过几圈之后,来到了操场停下,一位法国教官指着旗杆,似乎在说着什么,孩子们不约而同的抬起了头,向旗杆仰望着。 林义哲注意到这支队伍当中竟然站着几个身穿排湾族服饰腰间插刀的少年,不由得微笑起来。 法国教官指着旗杆说了一会儿,然后便脱下了外套,放在草坪上,转身一跃,飞快的沿着旗杆爬了上去。 法国教官一直爬到了旗杆顶端,将自己的法国海军军帽放在了杆顶,然后便快速的爬了下来,来到孩子们面前,指着旗杆的顶端,不住的说着什么,似乎是要学生们爬上去,把帽子给他取下来。 ps: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求点击!求月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