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18页 (第2/2页)
“大妈”千言万语无法表达。古稀老人还在帮他们带孙女,能不让热感动? “回来了就好,快去看看你孙女”老太太忙安慰。 宋念已经会跑了,时间就是这样快。宋文希顺利考回来了,随后就是一浩浩荡荡的知青大军。 冰兰家的房子基本上都借出去了。正房、厢房,恨不得院子再加房。去的是一个,回来的是一家。先是住房, 然后是就业。 部队没有合适的工作给知青, 街道等工作的排着长长的队。曹艾云愁白了头发, 就是李红英也是不知道该怎么安置下乡回来的儿子。参军已经过了年龄,就业没合适的工作。等着吃什么? “我家那小子后悔了,冰兰,能不能给出个主意?”曹艾云再次找冰兰。 “我亲侄子还在家,有办法我早用了”冰兰道,她也发愁,为弟弟发愁。侄子侄女回来了,却不知道该干什么? “我知道你有办法,你一定会想到办法”曹艾云依然不肯走,自己儿子没冰兰的优秀,军校考不上,退伍后到了机械厂上班。闺女倒是好,结婚后被安置到了幼儿园。单单就是这个儿子! “你给我点时间,但有办法我就给你解决”冰兰思考着怎么帮弟弟和叔叔家解决困境。两家都有孩子刚从乡下回来。 经过几家协商,由李红英出现,找院方和地方。把医院附近的一块荒地租了过来。冰兰筹资建起了中等规模的养殖场。现在物资匮乏,吃一个鸡蛋都困难。 虽然没有先例,双方考虑能解决部分知青问题,还能吃到鸡蛋(这是医院提出来的,鸡蛋先紧着医院)便同意下来。 虽然还是干村上那点事,好在回到了家里。厂子一建起来,冰兰的耳根清净了。她想干别的,可惜不允许。 孙鸿飞以年事已高为由,把孙朗一家调回了首都原单位。遗憾的是他们大女儿嫁给了军垦的转业兵,选择了留在农场。通过找原大学,补发了大学毕业证,被调到农场厂办。算是有点心理安慰。 79年,冰兰已经五十一岁,“儿子去前线了?”小李回来道,“他怕你担心,没敢跟你说,临走给我打了电话” 冰兰一下子坐起来:“前线?打仗?咱们跟哪儿打仗?” “越南,吃里爬外、忘恩负义的东西!那几年国家是多么困难,咱们百姓宁可饿着也向他们援助钱粮,现在吃饱了居然打咱们了!指挥作战的还是咱们培养出去的人,你说这叫什么?”小李气愤道。 “越南?老李,你现在就打报告,咱们都去,儿子去了我不放心” “你也不看看你的年纪?都快退休了还逞什么能?你就是想去上级也不会批准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