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风雨大宋 第293节 (第2/4页)
只能从高昌出发,才有足够货物,到这里做贸易。” 金三道:“前些日子伊州城主入京城朝贡,随行的商人不少,又是哪里来的?” 柳员外道:“那是从黑汗国采买的货物,多来自身毒,与我们不一样。现在的西域,北边是高昌强过黑汗,而且与西黑汗交好,商路可以一直通到大秦。南边就反过来,黑汗强过高昌,到身毒的商路一直畅通。南边本就可以走青塘路入中原,不必经过河西之地,并不受多大影响。” 金三点了点头:“原来如此。只是铁路修到了居延县,宋朝必定会进西域,那里诸国如何想?” 任员外道:“我们来之前,高昌还举旗不定。他们本与契丹是盟友,去年耶律仁先太尉入了上京道后,做得非常不借,各部驯服。由高昌出发,走阴山以北道路畅通。当然,如此走,就用不上河州到居延的铁路了。如果以后铁路修到了伊州,商路到底应该如何,还要看高昌的北庭王怎么想。” 柳员外道:“是啊,北庭王自视甚高,不想居于宋朝之下。宋朝如果占了伊州,高昌未必就会立即臣服。如果真地打起来,不知商路会不会断绝。到时就只能走南边商路,北路一时通不了了。” 商人谈的自然都是生意的事,政治动荡就是生意风险。面对宋朝这种大国,没有什么政治投机的机会,就更加如此。河曲路初胜,高昌国也改变看法,想着尽快向宋朝进贡。还没有派出使节,宋朝就得到了居延,突然间兵临西域,高昌的看法就变了。 契丹沿着上京道,曾经兵临高昌,高昌完全没法阻挡。那一次之后,高昌对契丹极是恭顺,两国交往颇多。现在的西域商路,便就是借助了通契丹的商路,从丰州那里南下之后到河州。现在宋朝又兵临西域,高昌举旗不定,下不了转向宋朝的决心。 伊州城主今年入京,对西域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对高昌的影响。名义上,高昌与宋朝之间是舅甥之国,以前入贡的时候,高昌北庭汗王曾经这么自称过。但实际上,高昌是以契丹为主,已经几十年没有交往了。对于宋朝有没有实力控制西域,高昌一直在怀疑。 第141章 平安不便宜 赵成山摸了摸额头,甩掉一把汗水,轻轻出了口气。凭着自己的声望,付出了二十多贯的现钱,终于补足了仓库的差额。想起付出去的钱,赵成山便恨得牙痒痒的。这次金三和蒙主管如此对待自己,后边有了机会,一定要他们好看。 梁彻过来道:“节级,明天就查我们粮库了。这是账册,节级再看一遍。” 赵成山接过账册,翻开仔细观看。自己挪用库里余粮向外放贷,此事常年皆有,并不稀奇。只看记账的吏人,有没有疏忽之处。把账册看完,赵成山交给梁彻:“好,就是如此,你拿回去吧。” 梁彻拿了账册,回去放好,一个人靠在拦边发呆。 这种小粮库,里面总共没有几个人,只要俸粮发放不出问题,没人来问管得怎样。 胜州城里,民间存粮不多,都是靠着铁路从内地运粮来。一直没出事,便就是有赵成山这些人,利用各种手段,东西挪用,自己赚些钱财。大部分粮库,都不干净,多多少少总有各种出格处。赵成山也不是做得特别过分,一直控制在自己能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只是这一次时间太紧,花多了钱,一年赚的贴进去一半,让他十分心疼。 杜中宵看着这两日查粮的结果,大致满意。几个大的粮库都没有出问题,保证了胜州稳定,几个小粮库出些问题,不是什么大事。这次查的目的,本就是为了搞清胜州储备,为赵滋大军做准备。 陈希亮进来,道:“节帅,州衙管的小粮仓为多。查了一日,事情不少——” 杜中宵道:“一切都有规例,该怎样办就么办。州衙下面粮仓不少,进出频繁,做手脚的地方实在太多。想不出事是不可能的,还是要多查,不必等着这种统一的机会。” 陈希亮点头称是,又道:“查了一日,一共有三个粮仓出了问题,少了三十余石粮食。犯事的人下官已经治罪,等到追了贼赃出来,再从商场买些粮米,补足数额。” 杜中宵道:“对,最重要的是仓里的粮食数额要足。不管发什么事,都要尽快补足。至于那些犯了法的吏人,就按法惩处吧,不必追加罪责。” 陈希亮称诺,又道:“再经过明日和后日两天,此次查粮就该结束了。在下看过,剩下的都是些小粮仓,不管出什么样的事情,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