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_风雨大宋 第295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风雨大宋 第295节 (第4/4页)

西域的事情,要看他此次进京如何。如果朝廷满意,复于阗国,也不是不可能。”

    田京道:“节帅,此人对以前的于阗国一无所知,就此入京的话,只怕没有什么结果。”

    杜中宵道:“不说是他,以前的于阗国如何,连我们都是一无所知。初建国时,于阗曾经派使节入京朝贡,留下的只有当时的记录。黑汗灭于阗之后,用于阗名义,又进贡数次。更重要的是,后来用于阗进贡的人中,还有高昌王。那里到底怎么回事,现在根本搞不清楚。”

    田京点了点头,一时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于阗国灭,西域的历史翻过了一页,很多事情都搞不清楚了。黑汗灭于阗国后,王室放逐,资料被毁,谁还知道以前是什么样子。

    叹了口气,杜中宵道:“以前的事情过去了,现在问了无益。我们能管的,只有以后。这两三日的时间,你陪着尉迟三郎,向他把话说清楚。进京之后面圣,话该怎么说,也可以提点一下。今年铁路修到居延以后,明年大军必进西域。有尉迟三郎帮助最好,没有帮助,我们也是要进去的。”

    田京点了点头,道:“节帅的意思,占领伊州之后,如果高昌不臣服,不惜动用武力?”

    杜中宵道:“自是如此。赵滋五万人,难道只驻伊州一地吗?河曲路三军,赵滋建制最齐全,留的营田厢军底子最厚,高昌和黑汗,自该与他们试一试。”

    说到这里,杜中宵道:“张昇到居延已经有数月了,铁路通了,该回来一次。”

    田京点头同意。对西域的策略如何,该几位大臣商议一番,定下来,明年全力推行。

    第147章 两军齐出

    尉迟三郎坐上火车,对来送的田京道:“判官,你真的不陪我进京?自到胜州,都是你陪在我的身旁。这一下离开,我进了京城,见人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田京道:“不必担心。进了京城有枢密院的人来接你,所有事情,自有他们告诉你。实话说,当年的于阗国到底如何,也只有他们那里有记载,就连我也知之不多。”

    尉迟三郎叹了口气:“此去京城,我莫名有些慌,觉得不如在胜州这么舒适。先祖如何,事情早已经过去,我又哪里知道?哎,只盼当今圣上英明,不要有难事给我。”

    田京只是安慰,没什么话劝他。杜中宵说的明白,想的是利用尉迟三郎的身份,重建于阗国。要做到这一点,可没那么容易。哪怕尉迟三郎只是个台面上的人物,并不掌握实权,也没那么容易。

    有什么办法?费了这许多事,找尉迟三郎来,总要有事情给他做。扶上高位,重建一国,哪里容一个国王天天只是吃吃喝喝,当然有自己的角色去扮演。

    告别尉迟三郎,吩咐了随从,田京从火车上下来,吩咐开车。由于身份物殊,此次进京,尉迟三郎乘坐的是专车,一路通行。当然对尉迟三郎来说,他并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一声汽笛,火车起动,尉迟三郎看着车站上的田京,一时觉得眼睛有些迷离。此去京城,如果自己猜的不错,像这些日子无拘无束的日子不会再有了。虽然在胜州才认识田京,却觉得这是个难得的好人。

    送别了尉迟三郎,田京回到帅府,到杜中宵住处禀报。

    听田京讲了送别的情形,杜中宵道:“朝廷来的公文里,意思上,倾向于帮尉迟三郎重建于阗国起来。只是,要看看他如何,能不能做一国之君。依我看,尉迟三郎知道进退,只要有心,重建于阗不难。”

    田京道:“节帅说的不错。尉迟三郎虽然有些惫懒,难得的是知道进退之道。”

    杜中宵起身,站在窗口看着窗外的景色,沉默了一会道:“已是八月中旬,天气凉了。陈希志等人回伊州的事情,不好再拖下去。再过几日,便给他们送行,先到居延,与赵滋大军一起,重回伊州!”

    田京道:“节帅如此安排自然是好的,只是大军入伊州,高昌必然不会跟从前一样,熟视无睹。”

    杜中宵点了点头:“是啊,伊州离高昌只有七八里路,高昌怎么再沉默。”说到这里,突然自己笑了起来。“七八百里,实际在中原已经很远了,在西域却还只是相近两城之间的距离。那里与中原相比差得实在太远,很多事情,成了另一个样子。”

    田京道:“陈希志等人回伊州,那在居延的张副使又该如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