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_风雨大宋 第368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风雨大宋 第368节 (第3/4页)

外,就是如此了。能够安排这么多人的地方,只有两湖。而且营田有先例可循,现在京西营田务的士卒,日子过得可以比禁军士卒好,他们比较容易接受。”

    韩琦叹了口气:“若是如此,这几年朝中最重大的事情,就是此事了。”

    包拯道:“两湖多沼泽,河流纵横,禁军去了,不知能不能习惯?”

    富弼道:“此事就不必考虑了。数年前狄太尉平侬智高,许多军兵留驻广南,并没有什么不妥。”

    杜中宵道:“是啊,国家大政面前,纵有不妥,也只能委屈了。这一次不完全整训禁军,再留下什么隐患,数年之后怎么与契丹作战?契丹地方万里,带甲百万,可不是党项可比。”

    说完,举起杯来,与众人饮了一杯酒。一时之间,几个人都觉默,思索着此事。

    杜中宵曾经在京西路营田,而且大部分时间以襄州为中心,两湖已经有了开发的基础。此次把拣汰的禁军发往那里营田,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最稳妥的做法。

    在后世,两湖地区人口稠密,物产丰饶,这个时候却还没有开发。杜中宵在襄州的时候,附近便有大量闲地,安置许多人口。再向南的两湖地区,由于湖泊河流众多,沼泽遍布,人口更少。此时两湖地区最大的问题是蛮乱,尤以潭州附近的梅山蛮和辰州蛮族为众,时常作乱。要开发两湖,就必须要平定那里的蛮乱。裁汰的禁军,虽然不合要求,平定蛮乱还是合格。

    想了一会,韩琦道:“若要营田两湖,就必须要平定蛮乱。太尉以为,谁去合适?”

    杜中宵道:“狄青军中,名将众多,选几个不适合整训后的禁军的人去就是了。蛮乱难平,主要是地势险要,不方便朝廷大军长时间驻记。对于营田来说,这些都没有什么。”

    几个人点了点头,感觉是这个道理。蛮乱跟北方的契丹没法比,人数本来就少,又没有基地,没有纵深,只要朝廷狠下一条心,不难平定。多派将领,正适合那里。

    第122章 新的时代

    韩琦三人听杜中宵话里的意思,未来禁军整训的大局已定,都出乎意料。本来今天,三人只是想着来叙一叙别情,说些闲话,没想到有这么重要的消息。

    富弼道:“其他一切好说,只是狄太尉此番回京,后续任何职,倒是难办。”

    韩琦道:“京城之中,位高禄厚的闲职,又不是没有。”

    杜中宵摇了摇头:“狄太尉以后如何,是圣上宰相关心的事情,我们初任新职,不必费心。”

    狄青此番是获胜归来,虽然不再是数年之前,平了侬智高回京的风光,还是大胜回京。以后高官厚禄少不了,但短时间内,不会再让他掌军权了。

    喝了几杯酒,包拯道:“却不想,此次回京城,觉得一切都变了。”话语间甚是感慨。

    韩琦道:“中丞在河曲路数年,难道还看不出来吗?杜中宵自救唐龙镇,拓地万里,兵马无敌,朝中自然是应该变的。这些年,河曲路集中许多优秀将领,将来都是要大用的。”

    几个人一起笑。这话说得不错,此次人事变动,河曲路的官员都得到了重用。富弼和包拯,一个是枢密副使,一个是御史中丞。韩琦刚好赶上杜中宵立功的时候,也升为宰相。一切都很明显,将来不同了。

    杜中宵看着旁边的花草,看着蝴蝶在花从中飞舞,一时间竟然有些恍然。庄周梦蝶,自己竟一时间分不表这是真是假。来到这个世界十几年,现在是真正大成的时候。

    韩琦道:“接下来的几年,就是营田两湖,整训禁军。除了此事,朝中好似没有大事了。”

    杜中宵道:“怎么会没有大事?对于枢密院来说,自是如此,本来变管军吗。但对政事堂来说,朝中大事还多得很呢。去年我初入京城没多久,任御史中丞的时候,接到了状子,去叶县查看。后来派王安石为叶州知州,整顿地方。到现在半年过去了,虽然不能说诸事顺遂,却大致平稳。去年叶州的商税,超过了开封府,这可是一等一的大事。”

    韩琦吃了一惊:“叶州地方狭小,商税竟然超过了开封府?”

    杜中宵点头:“不错,而且超的数额还不小。开封府是什么地方?商税被叶州超过,可见天下钱粮多有,只是收不上来罢了。有了叶州的例子,天下地方,只怕也要跟着变了。”

    听了此事,韩琦只觉得甚是魔幻,怎么也想不明白这种事情是怎么发生的。

    开封府是天下首善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