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_风雨大宋 第374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风雨大宋 第374节 (第3/4页)

对攻雁门关,刚好他们从后业攻,有什么用处?”

    耶律洪基心烦意乱:“罢了,明日在阵前架好火炮,且与宋军对轰。”

    众臣拱手称是。现在没有办法,也只能如此。

    胜州,新任的河曲路经略使孙沔看了手中的公文,笑着摇了摇头。自大宋立国,与契丹作战就没什么胜绩,契丹军队对宋人的压力太大。此次耶律洪基带三十万大军南下攻朔州,许多官员都重视非常。贾逵和赵滋不足十万人,许多人担心他们不是对手。结果契丹到了马邑,只在第一天试攻了一次,受到重大损失后,便就不再进攻,而是布置火炮。

    与契丹相比,宋军是用火炮的行家,契丹如何打得过?看了这个结果,孙沔心中大定。看来朔州一战,契丹已经没有什么办法,这一仗就好打了。

    把公文放下,孙沔写了两封信,召来吏人送出去。一封给杨文广,让他立即进军,占领白水泺。一封给刘几,命他大军前出,威胁契丹的后路。由于契丹没有全力进攻贾逵,刘几只可前逼,而不要真地出山去攻击契丹。要等契丹在前线进退两的时候,再骚扰其粮道。

    命人把信送走,孙沔想了想,又给朝中上了奏章,报告自己的决断。现在朝中明令,凡是跟前线有关的事情,各经略必须立即申报朝廷,不可隐瞒。

    此次战事的指挥,是河东路经略使庞籍,孙沔到河曲路不久,只是辅助。

    诸般办好,孙沔站起身,到了院中。看看远处的阴山,又看看院中的花草,不由摇了摇头。今时不同往日,想当初自己在西北的时候,军队无力与党项作战,无数委屈。现在的宋军不同,对阵契丹完全不落下风,甚至还占优势,真是个好时候。

    如果当年,也有今天的局面,自己必然立下许多功勋。真是时也命也,到了军队练好,自己来河曲路任职的时候,党项已经灭了,又不方便对契丹大战。叹了口气,心中实在无限感慨。

    与党项争战多年,其实宋朝不缺在边地任职的良帅,也不缺勇猛作战的将领,但就是打不赢。每次交战的时候,总是有将士英勇战死,又有将领畏怯逃跑。死的白死,逃跑的人也不受重惩,不管前面取得多少优势,一朝丧尽。

    杜中宵在河曲路数年,把从帅臣到前线的指挥系统打通,事情便就完全不一样了。这几年关于军改的风风雨雨,让许多臣都认识到,宋军真正缺的是哪里。包括孙沔,现在对于军中的事务,已经有了完全不同于以前的认识。现在最重要的,是建立起宋军对与契丹作战的信心。马邑一战,便是如此。

    第138章 进退不得

    寝宫里,赵祯看着挂在屏风上的几页大纸,皱起眉头,一个名字一个名字仔细看过去。这是现在已经整训完成的几支军队,杨文广、赵滋、张岊、贾逵和刘几所部的将领。从都指挥使以下,一直到最低级的将领,呈树状写得清清楚楚。

    这里面大部分的将领,都来自于禁军,很多人赵祯都有印象。除此之外,最多的就是当年杜中宵营田厢军中的将领,这几年来,一部分调到了军校,再加上军队扩编,人数已经不多。

    作为皇帝,最重要的就是军权,不能掌握军权,皇位就受了到威胁。杜中宵河曲路大胜之后,哪怕建了军校,培养人才,最后禁军整训也不让人满意,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赵祯不放心。新的编制,新的将领,许多人都是生面孔,赵祯怎么信得过?而用自己信得过的人,就是狄青的三十万大军。

    直起腰来,赵祯来回踱步。此次朔州之战后,禁军必须要全军整训了。这些人中哪些可用,哪些要考察,赵祯的心中必须有数。既要达到目的,又要保证自己掌握军权,这事情并不容易。

    通过对党项战争,以及这几年军校的培养,出现了一大批信得过的中下级将领,可以安排到整训后的禁军中。赵祯觉得,自己可以控制得住。他现在考虑的,是杨文广和赵滋两人,可不可靠。

    两人都是将门出身,自小从军,是最典型的禁军将领。只是机缘巧合,在杜中宵随州练营田厢军的时候,被派到那里。随着杜中宵,立下无数军功,从而一飞冲天。

    揉了揉额头,赵祯觉得心累。从这一年的接触看,杜中宵并不是个揽军权的人。回朝做御史中丞的时候,跟前线将领没有联系,做了枢密使,也只有公务往来。按理说,这些人是信得过的。可是,涉及到国家大事,赵祯还是慎之又慎。一直到现在,也只让杜中宵报方案,一直细化,而没有涉及到军中人事。

    什么是权?除了章程规定的权力,重要的是人事权,还有财权。杜中宵要求,以后每年枢密院和三衙报出数目,皇帝和宰相批准后,便就划钱过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