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风雨大宋 第380节 (第3/4页)
了不起的功绩,朕何敢望太多!自安史之乱后,中原再不履北方,百姓两百年间不知中原朝廷,不容易的。纵然八十万禁军,要想败契丹,想要做到还是很难。” 杨文广道:“要想做到,必须禁军整训过后,不再似从前。以前的禁军,只能小战,一到与大军作战时,往往就会出乱子。契丹是大国,一有失误,极给挽回。” 君臣一边饮着酒,一边闲聊着最近禁军的整训。后苑里鸟语花香,甚是放松。 饮了几杯酒,赵祯问杜中宵道:“太尉以为,此次整训,要做的好时,应该如何做?” 杜中宵想了想才道:“陛下,臣以为,要严格要求,快进快出,切不可蹉跎。臣叫这种练法,为快速迭代。也就是从最底层的将领开始,要多召人进军校,学习过程中多考试。凡是数次不过,迅速安排到其他地方去。因为招的人多,到了最后合格出来的,人数总是够的。如此才能在短时间内,选拔出足够的合格人才。有了足够的基层将领,一切才有可能。” 田况道:“可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是他们不能学会,而是需要较长的时间。淘汰得快了,总会错失许多人才。于朝廷来说,培养一个将领不容易,岂能够如此做?” 杜中宵道:“此话不错,有的人就是要较长时间,才能学得好。也有的人,需要特殊机会,才能表现出能力来。可是现在不同,需要短时间整训完成,等不得。那些被误淘汰掉的人,只能是运气不好,没有办法。以后禁军整训完成之后,军中不似现在那么缺人,才可以不如此。” 杨文广道:“太尉的意思,是如在随州练兵时那样吗?” 杜中宵道:“与随州还是不同。那时如何编制、如何指挥、如何作战,都要学的人试出来。现在一切教材都有,照章学习就是。凡是军校里的学员,不拘年限,只设等级,以考试定去留。考得过了的,便就升到上一极去,考不过的接着学。如此,才能最快地选出人来。” 李昭亮听了皱眉:“古人有云,猛将必拔于卒伍,如此快速出来,如何统兵?” 杜中宵道:“军校出来的,又不是必须统兵。现在的军中,有大量的庶务官,还有大量的参谋、军情等军官。这些人不是统兵官,对于知识的要求又高,军中又紧缺。要想把新军制的职务填起来,没有大量官员加入是不行的。只有这样快速选出人来,填充衙门,后续才不会缺人。毕业之后,优秀军官可以先以低职任高官,把这些专业衙门填满。以后的指军官,再从中选人,逐级历任就是。” 第155章 机宜司 下了朝,李璋回到枢密院,进了自己衙门。此时新的房屋还没有盖起来,机宜司挤在一个小小的院子里,塞得满满当当。门口有士卒镇守,闲人不得入内。 进了衙门,路上的官吏士卒都向李璋行礼。李璋微微点头,进了自己的官厅。 进了官厅,李璋微微出了口气,在案后坐了下来。主簿白敬轩进来,向李璋行礼:“太尉,河曲路调来的军官将领已经到了,在西边的房里安顿下来,显得有些挤。后续如何做,还请太尉吩咐。” 李璋点了点头:“知道了。你先下去吧,稍后我过去看一看。” 白敬轩出去,李璋看了看桌上的公文,一时觉得头大。自己虽然管军多年,却不似现在,每天许多公文,很多都一头雾水,不知道什么意思,也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主簿是特意从河曲路帅司调来的,是那里的一个老吏,出职为官,来帮李璋。每日的公文白敬轩都会分门别类,放在李璋案上。 强行平静心神,李璋把案上的公文又看了一遍,大多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办。站起身来,李璋在房里来回踱步。一时之间他真想告诉白敬轩,不只是把公文放在这里,最好还要写上意见,只要李璋在上面画是或者否就可以。以前统军,军中就是这样,哪里有几件公文是需要自己处理的。 可现在不一样了啊,李璋叹了口气。现在的枢密院,特别是机宜司,许多事情就是公文,主管将领不熟悉还行?而且事务全委下面老吏,一旦被皇帝知道,必受重责。更加不要说,赵祯安排李璋来主管机宜司,本就是要掌握天下军情,做不好怎么行? 出了官厅,李璋到了旁边的一排房里。一众将领叉手行礼,迎了李璋进去。 进了房间,李璋首先看到半铺在桌子上的一张巨幅地图,如果没看错,应该是大同府周围。 指着地图道:“这是大同府一带?以前虽然有地图,却没有这么详细的,你们用心了。” 石卫叉手:“太尉看得不错,这就是大同府一带的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