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风雨大宋 第381节 (第3/4页)
同府,要保证粮饷充足。” 韩琦道:“此事可以。自占朔州,河东路大量兵马北上,经略使庞籍一直留意此事。” 杜中宵点了点头,又讨论了一些杂事。张方平道:“近些日子天气炎热,向两湖去的禁军先暂停几个月,等到天气凉爽再南下。去的兵士都是北方人士,那挡那里的暑气,去了水土不服。” 杜中宵道:“若如此,需吩咐将领,着意看着要走的士卒。这些人确定要离开禁军,在京城里没有事情,可不惹出事来。不如这样,先把他们调出城去,在附近驻扎为好。” 文彦博点头,看看天色,道:“若没有其他事情,今日便如此吧。这样热的天气,早早回去躲一躲暑气。天气炎热,这些日子政事不多,两府议事,先停上段日子,天气凉了再说。” 众人没有异议,各自行礼,离开都堂。 走到路上,韩琦道:“今日无事,各位到我府上,饮两杯酒如何?花园里凉风习习,倒是舒畅。” 文彦博几个人要回去歇暑,推辞掉了。只有杜中宵、张方平、张昇三人无事,跟着韩琦到了他的府上。韩琦家中人口多,府第比杜中宵的家还要大一些,后边一个花园,花园中还有一个池塘。这个季节坐在池塘边的凉亭里,凉风习习,让人身心舒畅。 几个人落座,韩琦命人上了茶来,坐着闲谈。 聊了几句闲话,韩琦对杜中宵道:“这些日子又是整军,又是营田,太尉用心公事,劳累了。” 杜中宵道:“有什么办法?圣上命我到枢府,本来就是要做这些事情,怎么能够不用心?而且几年后对阵契丹,不是容易的事。现在用心,以后就可以轻松些。” 韩琦笑着摇了摇头:“太尉,你真地想在整军完成之后北上,恢复燕云?” 听了这话,杜中宵吃了一惊:“圣上对此事看重,朝中的官员不是应该都明白吗?” 韩琦道:“许多事情,嘴上可以说,却不一定要真地去做。朝中官员眼里,大多数人可不是这么看的。契丹立国已久,幅员广万里,兵马众多,可不是党项小国可比。讨伐契丹,官员眼里,只是圣上说一说罢了,又不一定真地去做。两三年后的事情,哪个说得准?” 杜中宵不由愣住,回想起刚才都堂里的情景,慢慢有些明白过来。自己是把皇帝的话记在心里,大军整训完成之后,便就兴兵北上。一切政事,都是按照这个节奏安排。但在其他官员,特别是中书门下的官员眼里,可未必如此。很显然文彦博就不认为,两三年后真地会北上。铁路修到保州没问题,本来就是要一条铁路通到边境,与契丹关系不好,便就开始修。但真按战时的需要,东边的也修起来,文彦博就没有兴趣。在他眼里,整军完成后跟契丹作战,只是说说而已,怎么会真地去做? 想明白了此节,杜中宵点了点头。是啊,灭掉党项就是了不起的功绩,还要去打契丹,现在的皇帝当自己是汉武帝吗?战端一开,可不是一两年内能结束的,何必呢。 一边的张方平道:“这几年虽然钱粮比以前多收了许多,但花钱的地方也多了。今年整军,加上两湖营田,花钱不少。许多事情,若不是不做不可,就先停了下来。这些日子,因为两湖营田,各地征集耕牛、农具、种子,诸如此类的事情着实不少。文相公处理这些事情,难免烦躁。” 杜中宵看看韩琦,又看看张方平,道:“两位以为,我做事情太急了?” 韩琦点头:“不错,有些急了。契丹刚刚平定了耶律重元,两三年内不会有异动,整军可以从容一些。六十万大军,用五六年能整训完就已了不起。太尉要用两三年的时间,实在是太急了啊。” 杜中宵道:“相公,话不是这样讲。不是我做事急,而是将领官员的惰性。如果不在短时间内完成此事,时间一长就懈怠了。那个进候,不但是做得慢,还做不好。” 韩琦道:“怎么会呢?做事有条理,一步一步来就好。” 杜中宵摇了摇头:“真正要完成整军,就要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而且在完成之后,立即就进行大战,用战争来检验整军的成果。不然,此事是很难做好的。” 第158章 能战方能言和 听了这话,韩琦奇道:“太尉如何这么说?一军练成,分驻外地,再练一军,又有何不可?” 杜中宵道:“相公,一军练成,如果没有战事,只怕很快就会堕落下去。军中经验,没有在战争中见过,大多都会很快被忘掉。书本上学又如何?三令五申又如何?不打仗,那些都是没有用的东西。只有在战争中真正见过,真正经历过,才会真地学起来。” 张昇道:“也未必如此吧。依太尉所说,一支军队,不管练得如何,不上战场,岂不是就一直不能打?若是如此,又办军校,又教新兵,又有什么用处?” 杜中宵点了点头:“不错,一支军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