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风雨大宋 第396节 (第3/4页)
文彦博道:“此次大胜,自是喜事。只是契丹人损失许多兵马,必不肯善罢干休。沿边安抚使马怀德行文契丹,追究其派兵越境之罪。契丹却言,那一带的百姓本都是两输户,也是契丹治下,耶律佛奴一军交不算是越境。派到京城的两位契丹使节,也是如此说,坚决不肯认错。” 田况道:“是啊,契丹不肯认错,此事难了。” 赵祯看看众人,道:“契丹不肯认错,本朝又该如何?” 若按历史上的轨迹,遇到这种事情,宋朝问罪前方领军的将领,向敌人委曲求全,也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可现在不同,从杜中宵到唐龙镇起,宋朝连战连胜。军队经过整训之后,说明战力强大。而且现在钱粮充足,又有铁路修到边境,并不害怕打仗。这种软弱退让的话,就没人坐说了。 御史中丞包拯道:“契丹越境在先,被击败之后,还要强词夺理。若是朝廷认了此事,何以威临四夷?臣以为,契丹人如此说,那就没什么好谈的了。把越境的耶律佛奴等人,押回京城,明正典刑。命与契丹边境的众守臣,严守边境。再禁绝沿边的榷场,先与契丹断了联系。” 田况道:“如此做,不是与契丹开战了?” 包拯道:“越境之后还强词夺理,若说开战,契丹人先开战。” 田况摇了摇头:“不可,如此太过孟浪了。现在禁军整训还没有完成一半,若契丹兴大军前来,河北路应对吃力。只可先与契丹虚与委蛇,等到禁军整训完成,再论胜负。” 说到禁军整训,其余大臣一时不敢说话。这是枢密院最近最重要的事情,进展还算顺利,其他衙门不敢插嘴。就连赵祯自己,也轻易不敢说话。 看赵祯和几个大臣看着自己,杜中宵道:“臣以为,国家大事,不可被禁军整训束缚住。纵然禁军不整训,现在灭了党基,收复了西域,难道就怕契丹人地下了?现在整训完二十余万人,转过年来,还可以再编成十余万人。有此四十万大军为根基,对契丹守则有余,攻略有不足罢了。如果加紧一些,把其余四十万禁军全部编成,纵然一时不足,也可以作战。那时边战边练,效果又能差到哪里?” “边战边练?”赵祯不由沉吟。“如此做,使得吗?” 杜中宵道:“有何使不得?无非是军中将领官员少了些合适的人,中下级将领,可以从军校中选合适人才,先以假摄官统军。候其有了军功,再行升迁就是。当年救唐龙镇时,营田厢军绝大部分都是假摄官,不是一样大胜。只要军校在,后续人才充足,并不怕打仗。” 赵祯点了点头,略一思索,便明白杜中宵的意思。禁军整训到现在,面临到了一个难题。军校中出来的低级将领充足,但中高级将领,因为主要是原来的禁军将领,旧人把持住职位。如果没有战争,军校出来的低级将领,很难升上去,从旧人中脱颖而出。而不把旧将淘汰掉,禁军就难脱胎换骨。 说到底,宋朝禁军整训到现在,需要一场战争。 第197章 不欢而散 听说宋朝官员前来拜访,耶律乙辛和姚景行迎出来,接了来的欧阳修和张茂实入内。 分宾主落座,上了茶来,欧阳修道:“民谚,过了腊八就是年。今日正是腊八,不知都亭驿有没有煮一碗腊八粥,请使者享用?” 姚景行道:“原来今日是腊八吗?怪不得早上煮了粥来。这几日忙碌,倒是忘了日子。” 欧阳修道:“值此佳节,朝廷特地赏赐了酒筵,吩咐我与张太尉两人带来。晚上摆开酒筵,与两位使节饮一杯。你们这个时候远来中原,实是不容易。” 姚景行道:“多谢南朝厚赐,多谢学士。学士是南朝文宗,我在北地时,时常望与学士能够攀谈一番,没想到今日如愿。” 欧阳修忙道不敢。这个时代,契丹立国一百余年,科举也已经近百年了,文风渐盛。今年欧阳修主持科举,彻底改变了宋朝文风,风头一时无两。哪怕在契丹,欧阳修也是得享大名的人,在文人之中的地位很高。姚景行进士出身,崇敬欧阳修,倒不是虚话。两人都是翰林学士,地位也大致相当。不过,现在两国面临的环境,实在不是谈诗词歌赋的时候。 今天是腊八节,宋朝备了酒筵,命欧阳修和张茂实送来,款待两位契丹使节。 因为与宋朝因为雄州一战,双方意见不同,无法谈判,到现在耶律乙辛和姚景行没有上殿在圣。欧阳修和张茂实作为倍伴官员,除了今日,也没有为主两人准备酒筵。两位契丹使节被关在都亭驿,不能出去闲逛,实在闷得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