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风雨大宋 第427节 (第2/4页)
容易引起混乱,此事断不可行!” 田况道:“与契丹之战,事关国运。要不,向民间借贷?这两年,天下间不知多了多少富人,富可敌国之家,在中原比比皆是。从他们那里先借些钱来,战后给些利息,还回去就是。” 文彦博道:“向民间借贷,不说失了朝廷的体面,想借也不容易。那些富贵人家,眼里只认得一个钱字。向家里赚钱,人人踊跃,一说向外拿钱,哪家肯做?” 一时之间,众人都没有说话,都堂里静悄悄的。 过了好一会,曾公亮道:“要不,如同印钱一样,印些债券卖出去。写明利钱,卖给有钱人,一年或者两年之后,可以凭此债券,收回本息。这债券不能当作钱币使用,就不算钱了。卖给富人,相当于从他们手里借贷了。利钱给的丰厚一点,他们难道不买?” 想了想,张方平道:“此事倒也可行。只要向天下说明,这债券一年或两年后,拿到储蓄所,便就跟存款一样,可以立即兑出现钱来,应该能吸引人来买。” 文彦博道:“若如此做,何必印债券?储蓄所里不知有多少钱,向他们借贷就是。储蓄所归于朝廷所有,本就向外借贷,就当借给朝廷,又能如何?” 一时间众人怔住,都在仔细思索,其间利弊到底如何。储蓄所收集存款,发放贷款,实际已经是初期的银行。不过这个时代,向私人小户放贷风险太大,储蓄所不面向百姓,只向大的工厂、商店等有资产抵押的客户放贷。百姓私人贷款,依然是高利贷的获利领域。 过了很久,张方平道:“从储蓄所借贷,按说应该是可以的。不过,里面存的钱一旦过少,容易百姓都去提钱,容易存款不足,会出乱子。不如这样吧,暂且从储蓄所里先借两千万贯,解了现在的燃眉之急。如果前线还是要大注钱财,还是印债券的好。债券明码标价,较好管控。” 文彦博想了一会,只能点头:“只好如此了。这一仗,花钱实在是太多了,让人头皮发麻。以前也不是没有打过仗,哪里像此次一样花钱如流水。仅是河北路坚壁清野,就花掉六千多万贯,还运去了大量粮食。依我看,这一仗打完,接下来还要花一亿贯,早早做好准备才好。” 穷有穷打法,富也有富的打法。现在的宋朝是天下间最富裕的地方,自然是富打法。一开战,弹药就跟不要钱一样,尽管去用。征集民间力量,多是赎买,很少直接征用。杜中宵也不在意,在前线能用钱解决的,就去花钱。战争刚刚开始,已经花了两亿多贯,让整个朝廷目登口呆。 契丹大军南来,一头撞在了宋朝用金钱堆出来的防线上。攻城攻不破,南下又坚壁清野,在边境无所适从。现在契丹进退维谷,主要是被宋朝的金钱困住了,在他们印象中,还没有见过,战争能够这样用金钱直接堆的。 第45章 乾宁军 杜中宵看了朝廷来的公文,随手交给富弼,道:“还没有与契丹正式开战,朝廷已经开始说没有钱了。没有钱怎么打仗?数十万大军聚于前线,每日里的吃喝,都要不少钱。” 富弼看过,道:“不能怪中书报怨,这一仗着实是花钱不少。打到现在,花了近两亿贯。依然看等到打完,还需要一亿多贯。初立国时,太祖建封桩库,说是积攒钱财,用来收复燕云。只不过封桩库数十年,也攒不了这么多钱。数亿贯,足以买下契丹了。” 杜中宵笑道:“契丹太穷,只怕值不了这么多钱。其实啊,不必怕花钱多。钱到哪里去了?还不是被本国百姓赚走。借着造枪造炮造弹,几处铁监这几年吹气一样地大了起来。等到战事结束,他们改造各种农具,各种各样的机器,钱又不会白白亏了。再者说,这两亿多贯,又不全是战事花掉,很大部分都是整训禁军花掉的。真正战争花的钱,其实并没有多少。” 说完,杜中宵想了想,道:“中书言,朝廷实在没钱了。一是想从储蓄所借钱,再一个,就是印些债券来卖。我估摸着,这几年铁监扩大,借了储蓄所不少钱,再借他们也难。不如就印债券,天下间的有钱人都来买,总比存在储蓄所利息更高一些。等到战后,几年还上就是。” 富弼叹了口气:“世间最怕的事就是借债,连本带息,到时不知要还多少。太尉,这一仗着实是花不少钱,若是不能把契丹军队留下,只怕朝廷会有闲话。” 杜中宵点头:“是啊,不是为了把契丹军队全留下来,而只是打败的话,此仗不会拖这么久。我们调这么多军队,坚壁清野数百里,花这么大力气,总要有个结果才行。契丹主力已经过浮阳水,逼近了沧州。他们从国内运粮,要走数百里路,并没有那么容易。临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