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风雨大宋 第441节 (第2/4页)
效。现在亲征,则是皇帝摘取胜利果实,增强威望的时候。此战胜利的军功太大,没有皇帝在,杜中宵就功高难赏了。 作为皇帝,赵祯到了幽州,功劳还是杜中宵的功劳,声望却被赵祯收走,后续事情简单很多。更重要的是,幽州这一战对于宋朝太重要了。这一战后,周边再无大的势力,不免拔剑茫然。作为皇帝不参加这样的战事,肯定不甘心。而且现在有了铁路,来去方便。 想来想去,文彦博拱手:“宋参政说的是,现在幽州正是用炮的时候。陛下亲带拱圣军,北上幽州参战,灭契丹大军,正是将士们想的事情。” 韩琦道:“契丹大军被围于武清周围,离雄州不过一二百里路。陛下坐火车到雄州,亲率大军去武清参战,将士必然踊跃!大军会集,灭契丹大军,是朝廷幸事。” 田况道:“龙卫军已经到了雄州,现在近五十万大军聚于幽州。陛下到了,方可指挥如意。而且如此重兵,陛下不亲临,也非朝廷之福。左右有火车,数日就可以到雄州,一切都方便。” 见众人同意。赵祯缓缓点了点头,道:“耶律洪基是我后辈,与重元争立多年,方登大宝。却不想初登帝位,便就南侵,不可忍也!既然众卿都觉得亲征为好,我便率拱圣军,前去幽州。韩琦和宋庠两人随行,枢密院有杜中宵和富弼在河北路,就不必了。内政暂委文相公和田太尉两人,若有大事,公文来往就可以了。有火车通达,来往便利。” 众臣一起称是。现在明白,赵祯今天这么急召集众人来干什么。幽州一下,与契丹的战事就进入了尾声。若是慢了,只怕杜中宵把仗打完,赵祯没亲征的机会了。 第82章 日暮途穷 雄州帅司,杜中宵把手中公文交给富弼,道:“圣上决定亲征,要商量一下,如何迎接。” 富弼吃了一惊,急忙接过公文,仔细看过。对杜中宵道:“现在幽州已下,契丹主力被围于武清一带,缺吃少穿,不日就将灭亡。这个时候,圣上为何亲征?” 杜中宵道:“有铁路来往方便,又是必胜之仗,亲征有什么不对?” 这话问的,赵祯为什么这个时候亲征?当然是仗要打胜了,幽州也收复了,过来走一趟呗。这一仗战果太大,仅仅杜中宵和富弼两人,是承受不起的。不说打下燕云封王之类的旧话,仅仅是一战消灭契丹主力,威震四海,就不应该由两位枢密使独得这份功劳。 赵祯这个时候来,没有什么用处,战争结局已经注定了。他来了,这次胜利的光环,就大多披在了皇帝身上。对于提振宋朝士气,是有好处的。 当然,对于杜中宵和富弼来说,功劳还是功劳,并不会减少半分。只是一些尴尬的事情,比如封不封王,赏赐应该多少,做起来就不那么尴尬了。 封王除了一些虚名和礼仪,最重要的就是俸禄,实际权力倒没有太大区别。杜中宵又不靠着自己俸禄过日子,也不重虚名,并不指望着封个王。封了有什么用?又不传子孙。经此一战之后,回去能够做宰相,仕途更进一步,才是最重要的。灭了契丹,这官做起来轻松许多。 沉吟一会,富弼很快想明白了其中的利害关系。道:“圣上亲征,事情不小,要不要把诸军都指挥使召来,一起面军?只是现在正围耶律洪基,怕把他们召来了,前线又出变故。” 杜中宵道:“无妨。契丹大军已经被围死,又没有了粮草,无力突围。几位都指挥使来,并不会影响部署。不只是各的都指挥使,最好是师都指挥使也一起来。特别是马怀德一军,军中的师主都是最近提升起来的,未曾面君。这次前线大胜,迎圣上亲征,正是该当的事。” 富弼点了点头:“只要不影响战事,如此最好。对了,圣上来此,必然要去幽州。” 杜中宵道:“那是自然。幽州是北方重地,非其他地方可比。圣上来了,自然是要去的。张玉的龙卫军刚刚在雄州集结,还没有去武清,刚好为圣上护驾。去过幽州之后,再去武清,歼灭契丹主力。” 富弼听了不由皱眉:“围契丹大军已经有些日子了,不好再等下去。不如圣上到了,先到武清那里去,把契丹人歼灭,再去幽州岂不是好?” 杜中宵道:“契丹人没粮,多等一天,便就好打一些。近些日子,已经有一万余签军投降。再围他们些时日,估计投降的人更多。契丹人和奚人不降,那些签军可不会白白送死。” 富弼点了点头:“说的也是。契丹人的粮道已经断了,而且幽州也搜不出粮来。唉,这场战事没想到最后是这个样子。契丹人来的时候气势汹汹,战起来却溃不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