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为官_第265章 265.创新发明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65章 265.创新发明 (第2/3页)

的,是给那些普通百姓的,这些钱全部都要国家来出,这么贵的价格,朝廷根本就支付不出来,所以必须得降价,最起码得维持在一本书七十文左右的价格,这一点你再跟其他的师傅们好好想想办法,务必把这价格给压下来,这件事,就拜托先生了。“

    “七十文,大人,一贯二十文已经是在下勉力计算才得出的最低价格了,你看我们用的纸,已经是几近与黄纸(烧给死人的纸),用的墨也是最为便宜的了,要是再压低价格,或许分摊的人力成本之后,能够把价格压到一贯左右,可到七十文,可就真的做不成样了。“

    听到徐清这无比苛刻的要求,毕昇的眉毛都快皱成一条线了,在原本的书局里,一本书的价格,几乎就没有低于一贯的,至于《论语》这样的经典,价格就更是十分的昂贵,大多数情况下都要两贯,甚至三贯左右的价格,现在能压到一贯二十文的价格已经是十分不容易的一件事情了,未来虽然规模的扩大,人力成本分摊到每个人的身上,或许会让价格持续下跌,可到一贯左右已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了,再往下降,几乎已经不可能了。

    毕竟材料也是需要成本的,即便是最便宜的宣纸和墨水,三百五十页的容量,相当于需要一百七十五张纸,所耗费的钱财大概就在五十蚊左右,除此之外,运输工人的钱,装订工人的钱,印刷工人的钱以及排版工人的钱,林林总总加在一起,其成本价,就大概在八十文左右了。

    这还不是全部,书印好了,还得运送到地方上去吧,有些地方上高水长的,运输物资十分的不方便,这些运输费再算在里面,一贯钱也就差不多了,这还是朝廷出资来买,若是这些东西通过书局来卖,那书局的人还要赚钱呢,在一贯的基础上往上加,一贯二十文,就是最为廉价的结局了,七十文,那可真是做梦了。

    听完毕昇的这番解释,徐清的大脑便快速运转了起来,这个价格,他是绝对接受不了的,按照赵祯的意思,一年也就拨一百万贯左右的钱,要是一本书就要一贯的价格,那么一年最多也就卖一百万本书,这听起来好像挺多的,可全国的徐清祠和新建的图书馆加在一起,已经有大约一万五千多所,有的大到可以容纳三十几人同时在里面阅读,小的也是一个站点可以让三四个孩子在里面抄写,其中图书馆规模的大约在七百家左右,大部分都在城市中,而剩下的一万多家则广泛的分散在农村之中,这么多的图书馆、图书站,一百万本书撒进去,一年一个图书馆也就七八十本左右,这又哪里够用。

    况且这还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毕竟要搞图书馆工程,除了要有书以外,还要有人来保护图书馆里的藏书吧,就算一个图书站雇佣一个人,一个图书馆也只雇佣三四个人,这些人一年的工资,最起码也需要二十万贯左右,这还是以最低的薪酬来算的,雇佣的大多是年老者或者是妇女,就这样,还得花那么一大笔钱,这笔钱一减去,一年能买的书也就六十几本了。

    可这还没完呢,除了要有人以外,图书馆里还得有笔墨纸砚吧,毕竟建立图书馆的目的是让穷困子弟读上书,可这些穷困子弟除了读书之外,每天还要耕地呢,住在城市里面的人,则要早早的在十二三岁的时候便进了工坊或者是在哪些家庭铺子里打工了,又哪里来的时间可以每天来回去图书馆读书呢?而这样的学生,也根本不可能会有钱买得起笔墨纸砚,这些东西的价格,对于这些家庭来说,是根本负担不起的。

    为此,就必须要为他们准备好笔墨纸砚,让他们可以在图书馆里把书本给抄录下来,回家以后再慢慢品读,只有这样,才能尽快的将这些宝贵的知识,传递到整个国家之中去,为此,每年大概就需要花费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