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为官_第295章 295.移民潮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95章 295.移民潮 (第2/3页)

生活的向往,也是对未来恐惧的互相安慰。

    一大批一大批的年轻人从各个官衙中拿到通过燕云的通关证,只短短半个月的时间里,各地报名前往燕云的百姓总计超过两百万之众,其中五十万想要去农村耕地,而剩下的一百五十万则是打算前往各大县城中谋求发展,这个数据让徐清大为欢喜,想要当工人的人比想要当农民的人多,这无疑代表着大宋人民的思想已经开始在快速的转换了,这对于徐清来说无疑是一件十分徐清重视的事情,他立刻安排众人尽可能放开通关凭证发放的条件,让更多的人前往燕云之地。

    这片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着无数的煤矿、铁矿,以及良田和充沛的雨水,后代中国最大的产煤地,全世界最大的产钢地,都在这片土地上,这片土地必然有大放光彩的机会,这是徐清所坚信的,而就在这过程中,辽国与宋国纠缠了一年的战争总算以辽国的投降结束。

    在这份被称为汴京合约的白纸上,辽国将成为宋朝的附属国,每年必须要向宋朝进贡一万匹宝马以及三百名美女,每年还必须提供狼皮一百匹,黄金五百斤以作为尊敬皇帝的礼仪,辽国皇帝从此以后将取消帝号,以王号自称,每年必须派王太子或者王子来宋朝纳拜宋朝天子,以示对宋朝皇帝的敬仰。

    这样的条约对于辽国来说无疑是丧权辱国的,可是辽国却只能咽下这个苦果,此时的辽国虽然地盘仍旧非常的广阔,可是其所占之地已然大多数都是无人区和沙漠了,整个辽国的实力可谓是大幅度的下降,在这样的状况下,他还要同时应付西夏、金国以及宋国的战争,这已经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了,所以只能赶紧将与宋朝的战争结束,然后争取时间去摆平金国和西夏,为此,这样的条约,他是不签也得签。

    当辽国的使臣亲自跪在地上将印有辽国大王王玺的议和诏书递上来的时候,不少大臣都不由得发出了唏嘘声,曾几何时,辽国使者在宋朝的皇宫中横冲直撞,见到皇帝也不拜见,甚至敢于大声咆哮与朝堂之上,而此时却不得不跪在地上接受他们的审视,这让他们的虚荣心在被满足的同时,也不由得更加重视起军队来,若不是这次在战争中获得了胜利,辽国的使者可能跪在地上朝拜他们的皇帝么?

    答案显然是不可能的,这让不少老臣都不由得反思起来,大宋百年来总是依文治国,以礼传家,这样的做法到底是对还是不对呢?德化是否就真的不需要兵戈的配合?这种思考对于宋朝士大夫们的思维无疑是一个十分巨大的开拓,徐清也很快便观察到了士大夫阶层中弥漫着的反思情绪,不过徐清并没有轻举妄动去提拔武将的权益,这件事情还是需要让整个士大夫阶层去好好想想才能去做。

    现在只不过是萌芽而已,还没有到形成共识的地步,而就算是形成了共识,要让士大夫们自动放弃自己的权利,将其中一部分过渡给将军们,这也是很困难的事情,毕竟五代十国之乱给中国人带来的灾难实在是太大了,千里赤壁无一处良家,万里河山没半块乐土,这样的世界深深的根植在宋朝的士大夫阶级中,想要把这些思想拔除,绝不是徐清能做到的,而是需要几代的时间才可以完成。

    所以徐清只是摆出了疑问而已,至于后面的思考,徐清把他交给了其他人,自己则是一门心思钻在了大建设上了,全国各地的煤场如雨后春笋般建造起来,而对于蒸汽机的应用,科学家们也纷纷探索出了其他的方法,其中一位叫做邹芳的人,就通过将蒸汽机和织布机联通在一起,造出了一台蒸汽织布机来,这样一台机器只需要带着一个蒸汽机便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织出非常漂亮的布来,虽然质量不如手工的好,可也没有差到哪里去,速度则非常的快,一个寻常女工需要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