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为官_第366章 366.戡乱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66章 366.戡乱 (第2/3页)

阂之下,谁都不放心谁,徐清自然也不放心他们。

    可是很无奈的是,面对宋朝军队那越来越高的死亡人口,参军这件事开始变得危险起来,而赔付的价格看起来很高,可是在很多中产阶级看来,用这笔钱便想要买自己孩子的命显然是一件十分不划算的事情,而对于那些底层百姓来说,虽然现在过得辛苦,可只要努力,还是能够活下去的,当兵虽然能够赚取丰厚的工资,可是有命赚不一定有命享用啊,又没到迫不得已的地步,又为什么要去当兵的?

    在这种思绪的影响下,宋朝人当兵的比例下降无疑是非常快的,毕竟此时不是太平盛世,招兵入伍便是要你上前线打仗的,面对死亡,只要还能活下去的人,始终不愿意上战场的,至于爱国精神,这种概念大部分现在还停留在知识分子和顶层人士脑子里,底层老百姓对于爱国的概念是十分轻微的,毕竟现在的底层百姓与上层人士的矛盾实在是非常的深,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让许多底层百姓更多的把热情放在了国内的公民运动上,而不是国家的战争之上,想要招募他们,无疑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而附庸军则不同,对于他们来说,加入军队之中,是光宗耀祖的行为也不为过,而加入宋朝的军队,那简直可以称为是至高的荣耀,这就有点像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获得美国国籍的那一批人,当时获得了多少国人的羡艳,仿佛进入美国就进入理想国了一般,此时的殖民地百姓对于宋朝也是如此状态,谁都想获得宋朝百姓的身份,谁都希望去宋朝本土留学,这个时候若是给他们参军的机会,自然会让许多人进入到宋朝的军队中来,这是完全没有任何问题的。

    所以最后在权衡利弊之后,朝廷还是选择了扩大招募附庸军的决定,将原有的全球四十万左右的附庸军增扩到七十五万左右,其选拔标准也从原本的下等贵族扩张到富农、作坊主、部落酋长家族、以及城市市民之中,同时扩大附庸军军官的比例,原本在附庸军中为了保证宋朝的绝对领导,军官比例是十分低下的,大概每一千人中,军官的人数在三十个人左右,而与之相比宋朝军队每一千人的规模,军官人数在一百人左右,差距无疑是十分悬殊的。

    三分之一的差距,让附庸军的战斗力自然不如宋军来的强大,在组织结构上也相对比较松散,这里面当然也有财政因素的考虑,军官相比起军人来说,所需要花费的钱自然要大得多,并且他们一般都是殖民地中等以上的贵族,为了交好他们,自然也需要给他们一些工资以外的利益作为笼络,所以招募的人员自然是非常少的,同时这些军官中还安排有大量的宋朝军官,以此来加强对附庸军的控制,现在这些军官数量也将得到极大的开放,由原本的一千人五十人左右,甚至还开放了将军级别让这些殖民地中的高等贵族来担任,在这种条件下,五十七处殖民地立刻获得了大量的兵源,同时依靠这些军官名额,宋朝又拉拢了一批正在摇摆中的贵族,一时之间殖民地上的战情总算开始向着宋朝有利的方向走去,战争的天平终于开始倾斜了。

    在这个过程中,宋朝也不停的调整着自己的政策,在对殖民地本土人士上,采取了更为宽容的政策,原本只有大富豪和王公贵族可以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宋朝的学府学习新的文化,现在经过徐清等人的商议,最后决定将外国留学生的名额从原本每年三千人开放到一万人的规模,同时在这一万人中还将有四百人接受宋朝的补贴,招收穷困生进入宋朝接受教育,接近三倍的成长,无疑会让更多的人进入到宋朝的大学中享受宋朝的文明,而招收贫困生的办法,也会给一部分人一个咸鱼翻身的机会。

    虽然这个机会十分的微小,只有四百个名额,可这总好过原本根本无路可走的尴尬境地,这样一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