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57节 (第1/3页)
从山阳县到淮安城东的淮水段称山阳湾,是个往北弯出的大河曲,浪急流湍,滩险石乱,行船易履,此时又值讯际,更不利渡淮,唯有山阳湾的东西两端是渡淮的好地点。 山阳湾的西口,也是山阳县城北侧,正对着泗水的入淮口,为守淮要点。早年就立有城寨,水南为阴、北为阳,泗口寨遂又名泗阳寨。流民军攻下泗阳之后,也怕官兵过来争夺,四五百步周长的小城寨,倒有六七千兵马守在那里,北岸的渡口也是流民军控制之中。 刘庭州早就让山阳知县在南岸渡口已经征结了二三百艘民船,林缚赶到山阳县的南岸渡口,已经是破晓时分,渡口及停泊的民船在微弱的晨羲里露出模糊的影子。 林缚站在渡口河堤上,眺望左右。 林缚率江东左军北上守淮,靖海第三水营就常驻山阳湾沿岸的几处水寨里,使南岸免遭敌船袭击。这么多民船聚集在山阳渡,倒也不担心对岸的流民军有能力渡河来袭。就算没有北岸的防卫,但要渡万余新卒过河去,谈何容易? “的、的、的”马蹄声响,一队骑兵从东面而来,互报旗号,才知道刘庭州他们也在骑兵的护送下连夜赶来山阳准备渡淮事。 刘庭州派人过来推说身体不适,不愿意过来拜见林缚,带着骑队直接往山阳县城而去。 张玉伯过来见林缚,见林缚卓然立在河堤之上,爬上来,看着在微弱晨光下黑暗大河,叹息说道:“到底是谁也拧不过刘庭州,渡淮援军先开拔来这里,刘庭州打算从这里渡淮,先抢攻对岸的泗阳寨!” “有几分胜算?”林缚问道。 “怕是渡河都成问题……”张玉伯说道。 “他倒是不怕身败而死,也好逼我出兵援徐州,”林缚微微一叹,看着黑黢黢的淮河水,看着对岸隐隐约约的岸影,说道,“玉伯,你去跟刘庭州说,我虽然不赞同他渡淮北上,但是他坚持如此,我会在沭口牵制陈韩三主力,还派水营护送他们渡淮……” “如此甚好,只要能渡过河去,万余兵马,指不定能发挥些作用来……”张玉伯说道。 林缚没有吭声,乱世人命贱如草末,真要袖手不管,刘庭州死了能成全节义,这万余新募之卒,能有几人逃得回来?指着对岸隐隐约约的岸影,跟张玉伯说道:“渡淮援徐,最佳的路线就是沿泗水河逆流而上,不然就只能渡淮后继续西进,沿汴水北上,进入徐州境内了……” 从东往西,共有三条主要支流在淮安府境内汇入淮河,一为沭水河,二为沂水河,三为泗水河。 情况最为特殊的是流经临沂的沂水河。 朝廷早年在沂水与泗水之间挖了一条新河,又在沂水的旧河道筑分水坝,以便迫使沂水走新河汇入泗水,加强泗水的水势,要提高泗水河道的航运能力,沂水入泗的口子就在徐州城东南角上。 沂水的旧河道近几十年来已经给筑在河道中的分水坝刻意淤浅,只能在讯季作为行洪干渠。即使流民军不封锁河,靖海第三水营的船队,也无法从沂水旧河道通过,直接去临沂。 大军沿泗水逆流而上,往北偏西,是解徐州之围的最佳路线,但是从泗口北上,泗阳、宿豫、睢宁等几个险要城寨都在流民军的掌握之中,赶到徐州,就是流民军主力的围城大营。 流民军虽然没有强大的船队,但是在宿豫、睢宁近城处,都用埋暗桩、结船阵、沉船、拉铁链等方式封锁河道,又在锁河处的两岸各筑一座坚固营寨守之。 张玉伯实在不看好刘庭州率万余新募之卒渡淮能发挥什么作用。 第42章 东西虚实 (第三更,稍补一下前面的缺更) 林缚骑马走陆路破晓时分就到山阳县,但是津海号等船差不多昨日同时间从沭口营寨出发,一直到朝阳升上树梢时,才赶到山阳城北的渡口来接林缚登船。 林缚登船,去北岸观望泗口地形,数百轻甲骑则走官道先行去沭口南岸渡口坐船渡淮。 船队离北岸还有三四里远,就有七八艘浆船从河汊子口的芦苇荡里驶出来拦截。 泗水入淮的河汊子宽十七八里,除了当中三四里水道外,其余差不多都给芦苇荡覆盖,林缚站在船头,一时看不到芦苇荡的尽头。虽比清江浦的芦苇荡规模小些,但也形成掩护流民军战船的天然围障。 那七八艘船狭窄细长,每艘船都是六人操桨,快如机梭,除操桨手外,还有二十多个流民军兵卒赤膊袒胸的持刀盾站在船上。船未杀到近前,倒能从他们的眼里看到砭骨的杀气。 刘安儿所部有好些人是水匪、渔民出身,操船水战的工夫不弱。转战汉中后,流民军一度将手里的战船都放弃掉,现在所拥的一些战船绝大多数是征用民船加以改造。 津海号是林缚的座船,轻易不会接敌,护航的船队里,两艘集云级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