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两百二十九、冢道虞+熟铁+大势 (第3/4页)
洲可不管什么忠君爱国,他为自己考虑,为王府考虑,现在想想与冢道虞的分歧或许必然的,他和冢道虞起初只因有共同利益而合作,可更深层次的,两人观念却终将相悖,他为己,冢道虞为君,最终决裂合情合理。 “由枢密院直统神武军第五厢,防务调动,日常习训皆由枢密院掌管,兵部负责新军军饷发放,招募新丁”冢道虞拿着奏折详细念着。 这是李星洲帮他写的,说是为明确责任,避免责任分散效应。 皇上听着明细,微微点头,诸位被点名的大臣也都纷纷拱手遵从。 正如李星洲所料,冢道虞又想起他跟自己说的两兄弟的故事,只被一户人家看到的弟弟活了下来,被众人目击的大哥却毫无援手,悲惨死去,国事也是如此。 大臣们并非不想为国分忧,为君解困,只是人一多大家都观望了,想着我不做自有别人去做,既然他不做为何我要做 只要明确到每个人具体职责,才能解决问题。 想着,冢道虞转头对工部判部事道:“当然,自然少不了工部相帮,请毛大人负责新军军器甲胄筹备,查缺补漏。”军器监虽成监,但却是隶属工部的。 工部判部事毛鸾连忙拱手:“当然,大将军尽管吩咐,这本就是我们工部之职责。” 冢道虞也拱拱手,松一小口气,三衙无人反对,枢密院体通过,工部,兵部都已经答应下来,只要陛下首肯,禁军改制之事已经成了 大臣们也有默契,今日朝议,皇上势必是想将军改之事落定,所以也没人出声再言其它。 上首正坐的皇帝点点头,然后在福安搀扶下站起来,背着手环视众人:“鞍峡一败朕便知军队改制迫在眉睫,三衙养兵而不调兵,枢密院调兵而不率兵,此乃本朝英明高祖所定,后辈历来遵从,也有利社稷安定,家国安稳。 可此律也有弊端,兵将不相识,便会军心涣散,战无战心,用兵之时章程繁多,耽误战机。” 皇帝说着缓缓走下来:“不过毕竟是祖宗规矩,即便要改,又怎能知道新规必定能胜旧律,所以朕决定在神武军第五厢暂且试行,成与不成,要不要继续推行,一切以观后效再做定论。” 皇上话说到这份上,自然不会有人不识趣的出来反对。 冢道虞心潮澎湃,呼吸加重,他日思夜想,筹划规劝不知多少时日的事情终于成了! 连忙跪地拜道:“陛下英明!” 大臣们见此纷纷附和下跪:“陛下英明!” “陛下英明” “” 侧殿内响成一片。 皇帝不漏声色,看众人一眼,然后缓缓回到上方坐下,才开口:“都起来吧,即是新策,必有补完之议,你们就说说吧,良则取,莠则弃,务须顾虑。” 皇上这么一说,下方安静了一小会儿,起初也没人出声。 这时参知政事羽承安第一个站出来:“陛下,臣有言。” “但说无妨。” “是!”羽承安手执玉笏,作揖道:“军改固然能治一些军中顽疾,但也有弊端,将帅一家独大,禁军养训、调度皆由枢密院首将掌握,不利安固稳定社稷,所以老臣提议需派天子亲信监管督军。” 冢道虞皱眉,他改军制就是想让禁军不受掣肘,若按羽承安的意思皇上亲派督军,那岂不是换汤不换药,军改还有什么用? 他还没开口,反倒是位居其左边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王越先说话了。 “羽大人此言有谬,军队改制旨在让禁军不受掣肘,将帅征战能自作决断,若加督军,改与不改区别反而不大了。”王越开口,所有朝臣都安静下来。 冢道虞微有些惊讶,他没想过王越居然会开口帮他说话。 既然王越都开口了,羽承安即便是当朝副相也只能拱拱手,不再说话。 没想此、这时,王越又接着道:“不过臣以为羽大人所提之计虽有谬,可所言之事却也没错,禁军养训调度皆由枢密院执掌确实不太妥当。” 冢道虞眉头一跳,怎么回事,王越到底想帮谁? 见王越这么说刚刚才被驳斥的羽承安眼里也抬起头来。 “那王相有何提议?”高坐上方的皇帝问。 王越手执玉笏,作揖道:“以臣之见,可在军中设陛下亲信的皇家子嗣,但并非督军而是领军,一来皇子不得犯上干预指挥,不会掣肘禁军。二来禁军之中有皇家之人,也可令众臣和陛下心安。” 王越话音才落,大臣们纷纷点头,议论起来。 “好啊” “不愧是王相,我等实在不及” “两其美之策啊!” “” 众大臣议论纷纷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