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两百四十七、时不我待+辽国皇室 (第2/3页)
知州史恭帮忙照看,此去越快越好,如果带三千多人,势必会拖慢行军。 杨洪昭气冲冲回到大帐,抬手便吩咐周围属官道:“磨墨,立即拟写奏报,平南王李星洲不顾劝阻,一意孤行,不顾大局,出兵西进” 旁边文士打扮的属官愣了一下,连忙起笔。 杨洪昭气得在营帐中踱步,几个厢指挥使还有副官都低头不敢说话,这好此时,外面传来密集的马蹄声,地面震动,大帐上抖落下许多灰尘。 杨洪昭本就心中积怒,见此更是怒火中烧:“怎么回事!还不快滚出去看看!” 副官连忙掀起帘帐出去,不一会儿便急忙回来禀报:“大人,是营地东面的平南王带着人马出营了!” “什么!”杨洪昭一震,也来不及生气了,急忙道:“备马,给老子备马!” 他确实没想这平南王李星洲小小年纪做起事如此果决迅速,说做就做,雷厉风行,丝毫不拖泥带水,不看别人办分颜色! 他本以为平南王年纪轻轻,没组织士兵的经验,少说还要准备五六日,还能周旋规劝的! 杨洪昭连忙出帐,隔着木栅栏就能见远处泥地里一条长龙正向西北方向行去,不忙不乱,行进很快,马背上驮着很多他没见过的东西。 最前边的人已经慢慢消失在林子里,后边的人还在跟进,再定睛一看,这支军队似乎有些不同,行进没有喧嚣,没有混乱,亦非士气低靡之死寂,而更像井然有序,杨洪昭有些看呆了。 他打仗几十年,从没见过这样的军队 恰好此时马童牵来马,属官也写好奏报让他过目。 杨洪昭踌躇审慎许久,瞟了眼属官写好的奏报,然后又看看远处还在井然有序出营的军伍 “带马去喂些草料。”杨洪昭道。 马童一愣,“将军我刚喂过。” “那便带它去饮水。” “水也吃了。”马童邀功,副官却突然给他一巴掌:“不懂事的贱东西,将军让你去就去,哪来那么多话!” 马童嘴角流血,看着副官眼中满是恐惧,连忙牵着马儿离开。 见他走开,副官又道:“将军,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小孩,不用跟他计较。” 杨洪昭面无表情,没说什么,接过属官的奏表看起来,看了一回儿停下来不知在想什么,许久他开口道:“措辞太过严厉,重写,还有,庆安公主家书也抄写一份,附带送上京城。” 属官点头,随后退下开始改写奏报。 杨洪昭似乎又想到什么,眼珠一转,“让建业回来,此次奏报由他亲自送到京城。” 副官愣了一下,杨建业是将军长子,而且还是军指挥使,区区奏报,居然让军指挥押送?不过他自然不敢反驳,连忙答应,随即派发令旗,让传令兵去大营外调回军指挥使杨建业。 三月二十日,瓜州小雨,平南王李星洲为救援姑姑庆安公主,带领其部众无视瓜州最高统帅,殿前指挥使杨洪昭阻拦,执意西进,在当天离开瓜州,百姓夹道相送。 三月二十一日,瓜州最高统帅,殿前指挥使杨洪昭之子护送奏报北上,将情况回报京城。 三月二十二日,平南王军完离开瓜州边境,顺官道西进,随后南下。 从三月初潇亲王世子李星洲被封为平南王南下督军之后,事情发展一度出乎许多人意料之外,脑子根本转不过来。 辽国以镔铁为号,幅员辽阔,带甲百万。 与景朝不同,辽国民风彪悍,尊崇武功,东西跨度大,气候变化不明显。 辽国一直都是景国宿敌,两国交战百余年,各有胜负。 辽国有战场上赫赫有名的辽国铁骑,镔铁宝刀等。 可民风彪悍,崇尚武功也有弊端,那便是人民不安乐于耕种,强者为尊,社会混乱,杀伐过度,民不聊生,当秩序无法建立之时,生产力就无法得到解放,生活水平低下几乎成为必然。 景人仇视辽人如同野兽,不知礼法,只知烧杀抢掠。辽人看不起景人软弱无能,只知满口之乎者也。 可辽人也羡慕景人,景人富庶,米面丰硕,牛羊成群,繁华奢靡。 辽国疆域比景朝更大一些,可富庶之城只有上京、东京、南京、中京、西京,而景朝疆域比辽国略小,却有十一府,每府都是富庶繁荣之地,广厦千万,屋舍鳞然,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这其中辽国西京、南京所以富庶,也只因西京曾是前朝云洲,南京是前朝幽州,前朝根基以致今日繁华。 辽人大多看不起景人,心底却又万分羡慕景人。 上京,辽国首都,自古乃是兵家要地,辽人本是鲜卑宇文氏的后裔,后被慕容氏击败,又被魏帝击败,几经辗转在前朝初年归顺朝廷,随即设府。 后来前朝末末年天下大乱,该族便更名为契丹自立,以上京为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