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五章 局势与大势 (第3/4页)
里以后就是我的归宿,再也回不去了。”刘万很清楚殿下一直想着要给宫中进行改革,但是现在没有准信,也不敢给对方希望。他宽慰说道“你就祈祷庄奉仪能快些怀上龙种,不管是小王爷还是小郡主,只要有了孩子,以后就好过多了。以后,你也甚至能把这皇宫当做一个……家。”玉蘅没有明白过来,略带惊讶地看着刘万。刘万却觉得有些惭愧,不好意思再面对对方,连忙说道“殿下醒了,我去了……”朱瞻基醒来,所有人都开始忙碌了起来,伺候他洗漱干净,然后他就很快离开了永福宫。玉蘅这个时候才有时间回了庄奉仪的卧室,平日里总是醒的很早的庄奉仪这个时候依旧在海棠春睡,早上的动静并没有能惊醒她。看着有些凌乱的床,再闻到那有些让人心慌的味道,她突然之间明白了刘万刚才那句话的意思,脸都羞红了起来。但是见识到了这个宫中的森严,又想到昨夜的一夜畅谈,她的心里,似乎并不反感呢。朱瞻基今日闲了下来,当然不是因为没有什么事做,而是不用再到奉天殿去看那些文臣争吵了。朱棣雷厉风行地安排好了银子的分配,又推出了议事法则,这几日就没有了大朝会。所有大臣们一边等着封印的那日,一边忙着相互串联,要拿出一套众人都认可的方案,显得比往日更加忙碌。朱瞻基本来是能休息几日的,但是现在又开始整理西北和帖木儿国的各方面情报,他的书房里,显得比往日更加忙碌。而在东华门内的咨情司,也比往日更加忙碌,除了外地各处的情报人员回京述职,连通政司和锦衣卫的人也都来了不少。他们相互配合着,将一条条情报,一个个信息进行汇总,进行分析,然后将结果递到兴庆宫去。锦衣卫这边,杨章德这个锦衣卫的指挥佥事亲自坐镇,压制着锦衣卫的人不要跟咨情司的人起矛盾。通政司这边,左通政粱阶只是过来打了一个照面,见朱瞻基并没有过来,就安排了五品右参议庞博在这里负责协调。从朱瞻基开始搜集整理情报,所有人都知道,这是西征之事要被正式提上议程了。不过现在没人顾得上这个,到底是让六位堂官轮流担任议长,一人轮流一年,还是固定一个人连续五年担任议长,主持朝议,现在才是文臣们关注的。两个方案各有千秋,前一个方案相对公平,六个堂官都有机会担任,不会让谁高人一等。但是,这却不是文臣们希望的,因为不管是谁,谁没有一个高人一等的理想呢?将这个位置固定下来,成为文臣之首,领导文臣与皇上打擂台,虽然不是丞相,但是也堪比丞相啊!这几日本来就要封印放假,各部除了礼部要准备祭天仪式,其他部门都没有什么事了。但是京城各部的人员,比往日还要到的齐全,连那些请假的人员也都一个个开始坐班。哪怕他们参与不进高层的角逐,也想第一时间知道确切的消息。朱棣对大臣们的态度关注比较密切,但是朱瞻基却没有心思去打探他们到底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不管他们接受哪一种方案,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他的精力全部都放在了西北的情报和朝中文武大臣以及宦官集团的势力对比上面了。他的高祖朱元璋的确是个大才,虽然和尚出身,从不识字到最后却成为一代大家。特别是他对人心的把控,管理的能力,都称得上一代天骄。儒家虽然有局限的一面,他们抵制所有的发展,让任何人只能在既定范围内折腾,但是他们带给这个民族超强的凝固力。历朝历代以来,儒家文臣向来不缺少“忠君之臣”,他们为了理想可以抛头颅洒热血。朱元璋赶走了蒙元人之后,一大批怕死鬼立即就翻身做了主人,变的不怕死了。朱元璋利用文臣治国,利用武将压制文臣,然后再利用与皇室永远一条心的宦官来限制武将。这样一个循环的权力环节构建完成以后,皇权掌握了平衡和仲裁,让每一方都不能占据绝对优势。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人才断代!武将不像文臣,他们需要在战场上拼杀,需要面对各种艰难的局面才能成熟起来。在朱元璋时代,几十年的拼杀,他有一大批具有丰富战斗经验,包括政治斗争能力的武将。徐达,常遇春,汤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