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53.振衣飞石(153) (第1/4页)
准备出门的谢茂紧急赶回武安殿, 召集枢机处大臣议事。 相比起从前遭遇战事的紧迫,此时谢茂态度从容了许多,毕竟, 此一时,彼一时了。 陈地已经没了成建制的精锐军队,能生事的无非是一些孤臣孽子山匪流氓,简城暴|乱很大程度上是戳中了谢朝域广治轻的短处, 一旦西北督军事行辕腾出手来, 留在西北的三万骑兵就足以清扫叛乱。 这件事更严重的是它所能造成的政治后果。 陈地归化不足三载,因战事推得太快,陈朝灭得太迅速,故陈西十一郡在很大程度上完整地保存了民力人心。如果朝廷不能迅速把简城暴|乱平息,故陈大地很容易陷入处处烽烟的泥潭,一旦各种反谢复陈的“起义”骚乱起来, 那就没完没了了。 “夏侯朗不行。” 很少在枢机处出现的衣尚予此次第一个进宫,来得极其迅速。 可见他收到消息就意识到了此战的重要性,要么一战把陈地复国之心打残, 要么就深陷泥潭。 这一战万万不能拖延! 不等枢臣到齐,衣尚予就向皇帝谏言:“东夷公打仗太圆滑了, 只知吝惜兵力,不知大局。简城之变万万不可耽搁!臣恳请陛下从西北当地急调燕武将军温承嗣领兵平叛。” 遇到战事,衣尚予就是这么简单粗暴的风格。 谢茂记得这个温承嗣, 是衣飞石的心腹, 曾在天从镇跟他耍过小心眼。衣飞石许多旧部都内迁了, 温承嗣是少数几个还在西北守关的将领。毕竟是衣飞石的人,谢茂下意识地看了衣飞石一眼。 见衣飞石点头,谢茂就不等其他枢机处大臣,直接吩咐道:“拟旨吧。” 如今谢朝政事交内阁颁行,军事则由枢机处负责行移,皇帝颁下圣旨之后,按照程序得先从枢机处走一遍,临阵换帅的事牵扯太大,起码得三个枢臣一起签押才能命令下发。 圣旨加盖宝玺之后,凉国公孔杏春大汗淋漓地跑了进来,稀里糊涂就被拉着盖了官印。 如今在京的枢机处大臣就剩下黎王谢范,却左等右等不来。 谢茂道:“先发中旨。” 所谓中旨,就是不经台阁程序、皇帝直接草诏下发的圣旨。 通常而言,朝廷颁旨是个很慎重的事情,内阁票拟,皇帝批红,再交付有司署理。到枢机处,因涉及军务,皇帝规定必须由三位以上枢臣签押才能下发。朝廷军政要务,议上一天半日那是处置迅速,遇到争议事端,吵上个十多天、几个月都很有可能,哪晓得临时就抓了瞎——二缺一,少个盖章的。 “陛下,已差人去找黎王了。”衣飞石低声道。 战事与政事不同,皇帝急起来要发中旨没问题,问题是,万一夏侯朗只看到皇帝圣旨,看不到枢机处的三个枢臣小印就不肯交兵权,这贻误了战机算谁的锅?仁宗朝封还皇帝中旨的大臣那是一波接一波,封得理直气壮! 谢茂就不说话了,坐在枢机处,看着悬挂在武安殿里的谢朝舆图。 殿内气氛有些沉重。 孔杏春偷偷冲衣尚予竖了个大拇指,暗指衣飞石厉害。 衣尚予对此反应冷淡,他坐在轮椅上,双手平放膝头,目无表情。 “孟东华来了吗?”谢茂突然问。 门外郁从华前来回禀:“兵部尚书孟东华殿外候见。” “传进来。”谢茂道。 孟东华是得了消息来等派差的,西北出了事,枢机处军令一发就直送兵部署理,不管是调兵遣将的手令还是调拨军粮军械的手续,不都得兵部下属来办?刚进来磕了头,皇帝就问他:“印带了吗?” “啊?”孟东华如梦初醒,官印当然在衙门啊,他出门带那么大个印干嘛? “你的钤印。”谢茂道。 孟东华连忙把自己的私印掏出来,衣飞石递来鲜红的印泥,皇帝压上红泥啪唧就按在枢机处的签押表笺上,他那一方小小的“孟东华印”就紧随在“总参知事衣”和“知枢机事孔”之后。 孟东华眼睛都直了。 谢茂挥手道:“行了颁旨!从今天起,你入枢机处任知事。” 相比起枢机处的老资格,孝帝在位期间才被简拔起来的孟东华资历完全不够看——当然,要说资历浅,一飞冲天的沭阳侯张姿比他更浅。只是张姿有从龙扶立之功,这个谁也比不了。他堂堂一个兵部尚书,从前就被大将军行辕压得喘不过气来,如今又在枢机处当跑腿,今天莫名其妙就混进了枢机处,简直就跟天上砸馅饼似的。 六部尚书位在九卿之列,本就是朝中举足重轻的大员,在文帝朝之前,内阁诸臣几乎都由部院长官兼任。文帝为控制内阁,使议谏与执行分离,在他治世期间,内阁重臣全都不授部院实职,只在内阁听用,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