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风雨大宋 第225节 (第4/4页)
约在天黑的时候,看见大批宋军到了那里。粗略看来,约有近万人马,全是骑兵。这是亲眼所见,绝无虚假!” 契丹是游牧民族,骑兵为主,对于骑兵数目的估计一般不会相差太远。 耶律重元听了,一时没有说话,在案后闭目思索。才了好一会,才摆手道:“你忠于职事,军情紧急之时,擅闯帅帐又有何罪?赏绢五十匹,且立一旁,以备问询。” 那亲兵大喜过望,急忙谢过,起身站在一边。 耶律重元又道:“去请萧大王来。此事非同小可,就说紧急军情,与他商议。” 卫士叉手唱诺,快步出了军帐。耶律重元挥手,命帐里的歌女舞女出去。 不多时,萧革快步走进军帐,向耶律重元行礼。 耶律重元道:“大王不需多礼。适才有亲兵报我,南国援军已离此不远,兵势非小。此事重大,不可耽搁,是以请大王过来商议。” 萧革道:“不知来的是哪些人马?主帅何人?有多少兵力?” 耶律重元对立在一边的亲兵道:“大王所问,你听到了吗?” 那亲兵急忙叉手:“回大王,因是夜里,看不太清楚。不过以小的所知,应该不是附近兵马。纪律极是严整,约有近万人,全军都有马匹。对了,他们多持的有火枪,而且穿的不是皮甲,而是棉衣?因为是在夜色里,看不真切,不过河东路没有这样装束的宋军。” 萧革听了不由皱起眉头:“不穿皮甲,多持火枪,还穿着棉衣?哪有这样的宋军?” 耶律重元突然道:“难道是从京西路来的营田厢军?以前我听到南国去的人讲起那里风情,说是京西路有一支营田厢军,就是如此。因为与众不同,甚是怪异,一直记住。听说这军不大用刀枪,而是全用火枪大炮,跟其他宋军全不一样。他们冬天有军里统一发下来的棉衣,用为御寒,可没有听穿衣作战。” 萧革道:“棉衣?就是我们契丹也卖的那种?” 耶律重元点头:“不错,南国从西域引种了草棉,可以织成布,而且可以做成袄御寒。有商人贩了到本朝,价钱极是不便宜。不过我听说在京西路,其实并不贵,百姓就买得起。” 萧革道:“如果说这种棉衣,我也买过,还穿过几件呢。不过,此物穿起来不如轻裘,那样价钱着实不值。此衣虽然厚重,可穿着作战,怎么能够抵挡刀枪箭矢?” 营田厢军的棉衣当然不是穿着作战的,就是御寒。作战的时候,他们自然会换上甲胄,不但是有皮甲,军中还有铁甲军呢。此时习惯,临战都是披甲,有的连睡觉都不脱下来,给亲兵造成了错觉,以为见到的就是临战状态的宋军。 耶律重元和萧革讨论了好一会,都觉得棉衣相对于铁甲并没有特异之处,穿着这个,应当是营田厢军被紧急召集,没有制式的盔甲发给他们。 在案边相对而座,萧革道:“好生奇怪,依大王所说,营田厢军驻在京西路,而且偏南,怎么会出现在这里?南国纵然是不想丢掉唐龙镇,也只需从附近抽调兵力即可,却数千里外调了这样一支军来?” 耶律重元道:“是了,南国这些年建了什么铁路,听说上面跑着烧煤的火车,极是快捷。我听说只要加煤加水,可以日行千里而不停歇。如果他们是坐着火车来,这些日子也应该到了。” 萧革点头:“我也听说过,此真是神器,数千里几日之间可调动大军。可惜此物南朝看得重,本朝制不出来,而且也不外卖。我等只能听人说说而已,不知到底如何神奇。——不过,纵然如此,还是让人费解,为何要调这支军队来?附近陕西路、河北路都驻有大军,而且多是精锐。” 耶律重元道:“数月之前,南国广南路听说出了一个蛮王,名为侬智高,带兵起事,攻破了无数州县,极是厉害。南国朝廷惊恐异常,让枢密副使狄太尉带了大军南下,平乱去了。陕西路的精兵,多被狄太尉带走,无兵可调,才派了这样一支军队来。南国技穷,不必多虑。” 萧革道:“纵然陕西路无兵可调,河北、河东兵马不少,为何不动?” 耶律重元思索一会,道:“是了,南朝调兵来援,要防着本朝夺唐龙镇不下,与他们大打。河东路兵马在并代,守着雁门关,怎么敢抽调?本朝大军从大同府南下,他们如何阻挡?河北路更不用说,一片平坦,本朝铁骑数日可临黄河,宋人一向惧怕非常。” 萧革想想,点头道:“想来是如此了。大王,来了这样一支援军,我们该如何做?”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