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风雨大宋 第395节 (第4/4页)
看看他们如何?” 文彦博点了点头:“太尉说的也有道理。自五代时起,契丹对中原少有败绩,跋扈成性。虽然在唐龙镇连胜几次,契丹人总以为侥幸。这一番大胜,他们还有何话说?” 韩琦道:“此前契丹内战五年,虽然许多王公都是观望,实力保存了下来。但山前山后燕云十六州可是结结实实打了五年。此时大战,契丹人并不容易。” 杜中宵道:“不错,不能只觉得我们难,其实契丹人更难。” 一边的田况道:“我以为,若是契丹人不主动发难,此次还是息事宁人的好。” 韩琦道:“只怕我们想息事宁人,契丹人却不愿。本朝退一步,契丹人就会进两步,只能够一步不退才好。正是因为如此,接到捷报,中书立即知会诸位太尉,前来都堂议事。” 很多时候,仗不是一方想打就打起来的。往往是双方针锋本对,都不退让,顶在那里,最后不得不武力解决。如果宋朝不退让,契丹人的转圜余地就小了很多,事情就可能向战争方向发展。 政事堂急着与枢密院商量,便就因为如此。现在已是腊月,契丹的使节很快就到京城,雄州之战必然是双方争论的焦点。宋朝的基调,决定了这场争论。 如果像田况说的,以息事宁人为主调,契丹的气焰就很难打下去。仗已经胜了,宋朝就应该强硬到底。契丹要什么,只能从战场上得到。战场上打不赢,那就什么没有。 文彦博沉吟道:“枢府以为,契丹使节到了京城,应该怎么回复他们?” 杜中宵道:“雄州原是取自契丹,治下一向许多两输户。本朝太宗皇帝时就免了雄州税赋,反是契丹一直在征。经过此战,不如就把治下的民户定下来,不许两输了——” “这——契丹人如何肯答应?没有这些百姓输税,涿州的契丹人只怕难以存活!”田况听了,不由吃了一惊。依杜中宵这样说,契丹的损失可就大了。燕云十六州,本来是契丹获得钱粮的地方,一个涿州钱粮如果不足,会影响周围很多地方。 看了看田况,韩琦道:“契丹人不答应又能如何?他们过河偷袭,匹马未还。雄州之胜,说得明白一点,就是现在契丹想以少量兵马越境,根本就汉有威胁了。不大打,契丹只能忍气吞声。” 田况道:“如果契丹不愤,一定要大打呢?” 韩琦想了想,道:“没有人想打仗,但契丹人要打,那也只好陪他们。” 文彦博道:“依我估计,现在契丹的情况,也打不起来。耶律洪基处死了重元,契丹的后族需要安抚。云州和幽州战了五年,已经筋疲力尽,城要休养生息。” 张方平道:“去年收西域,灭党项,花费了不少钱粮。而且占领这些地方后,最近几年,还是要朝廷花钱。这几年虽然多收了许多钱粮,有了这两地,也没有什么余钱。最好是再等上几年,西域和党项不再需要朝廷花了,与契丹开战才好。那个时候,钱粮充足。” 杜中宵道:“参政,世上的事,哪里能够事事都顺心呢。一年时间,党项纵然不收赋税,养活当地官府不难。至于西域,人口本就稀少,铁路通了,也无大事。总是想着过几年就好,契丹又何尝不知道本朝处境?我们越是想等下去,只怕契丹人越是不愿意。” 韩琦道:“且不管那么多,此次是我们大胜,而且灭的是契丹越境兵马。理在我们,而且获得了如此大胜,不可向契丹示弱。不许治下百姓向契丹交赋税有什么?他们莫不再派兵马来!” 此话一出,众人不语。很显然,宋朝不许雄州百姓向契丹交赋税,契丹人还真没办法。军队已经用了,全军覆没,还有什么办法可想? 第195章 使节 腊月二十二,契丹以枢密副使耶律乙辛和翰林学士姚景行为使,到达开封府,兼贺正旦。 把两位契丹使节安置在都亭驿,文彦博再次召集宰执,议事于都堂。 众人落座,文彦博道:“观契丹国书,并未提及雄州一事,而只言贺正旦。馆伴使陪契丹使节饮宴时,姚景行言,此事是契丹知涿州杨绩擅自行事。契丹已经召回杨绩,最后结果未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