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45章 245.开药 (第2/3页)
的眼里,眼前这位皇帝就有点这个意思了。 要知道改革这个事情,在中国历代以来为的都是国家强盛,而不是百姓强盛,至于后来百姓强盛了,也只是因为国家强盛带动了百姓强盛而已,看看商鞅曾经写过的文章就能知道,限制百姓的自由、封杀天下的舆论,最后株连制度的诞生,每一项的最终目的,是把整个国家变为巨大的军营,对于百姓来说,是完全不予理睬的。 再看后世的王安石变法也几乎是如此,在这次变法中,除了对于国家政治体制的改变之外,最涉及民生的便是保马法和青苗法,前者让百姓代替官府来照养战马,后者则是由官府贷款给农户让他们可以获得苗种,粗看一眼便能知道,前者就是在损害农民的利益来减少军队的开支,而后者虽然乍一看好像是为老百姓好,可等到实施之后,根据史书记载反对声最大的便是农民。 为何,就是因为王安石的变法所为的根本就不是富国强民,而是富国强军,其之所以会吸引宋神宗听从他的建议,进行改革,也不是因为可以让百姓变得富裕,而是民不加赋国用饶,当时的百姓所承担的赋税非常的沉重,若是再加税便会让天下沸腾,这才是宋神宗愿意让王安石主持改革的原因。 这两次变法,可以说是自古以来在中华大地上最为重要的两次改革,所为的都不是老百姓,而是为了皇帝自己,可赵祯却不同,当徐清提出五年时间便可以改革成功的时候,赵祯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感到兴奋,或是质疑徐清,会不会因为改革速度太快引起天下更大的纷争,进而威胁到他自己,而是担忧会不会遗祸百代,就这一点,便堪称明君了。 面对这样一个皇帝,徐清的态度也变了,用词便也不同,这一次他没有继续推诿或者是采取讲故事的模式,而是直截了当的说了“足矣”这两个字,然后便双眼盯着赵祯,平视着他,一个皇帝。 赵祯看着徐清的眼睛,心里面闪过种种念头,自从见到徐清以后,对于一名臣子的概念便慢慢在赵祯的脑海中被打破,在徐清的身上,他真的很难有那种自己是皇帝的感觉,反倒是跟一个朋友在聊天一般,两个人明明在说着国家大事,可是口气却像是在谈家常事一般,而现在,徐清则给了他更大的惊喜,面对徐清他说道:“请先生赐教。“ 徐清拱了拱手,在脑海之中又厘清了一遍自己的思路,然后开口说道:“依臣之见,改新政之首要,不在乎于理,而在乎于利,只要陛下的新政能够让天下万民中的绝大多数得到好处,而不是让自己的道理凌驾于所有人的生计和利益,那么改革便能畅通无阻了。 而若要让天下万民得到利益,那么首先陛下就必须要先拥有足够多的利益,在这里,臣便举一个例子,将这天下比作一张面饼,陛下、群臣、百姓、宗亲便是准备分这张饼的人,谁都不可能多拿,在这个时候,无论谁想要多拿,便是在损害其他人的利益,这便是此时的变法,陛下想要为国家争取更多的钱财、民力来一统天下,此法势必会影响天下其他人的利益,饼本来就那么大,陛下又拿走了最大的那一块,天下自然纷扰不堪了。“ “而若天下纷争,则改革势必受阻,这便是眼下的局势,陛下想要让天下不再纷争,除了继续维持原本的分配模式之外,只有一种方法能够解决,就是陛下能够让这张饼变得更大,到时候陛下便能够拿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而天下万民也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各取所需,岂不更好么?” “利从何来?如何取利?”赵祯兴奋的问道,开源节流自古以来是朝廷增加税收的办法,可大多数情况下,朝廷能够做的都是节流而非开源,概因为开源按照古代的科技,实在是太难了。 “利从工来,以商取利。”徐清振振有词的说道。 “何解?”徐清的这句话无疑让赵祯耳目一新,此时的他整个人都扶在了桌子上,双手支撑压在桌子上支持着整个身体,看着徐清,双眼之中充满了好奇,那是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时会有的表情,那是张骞到达西域见识到了新文化时会有的表情。 “陛下应该知道,我朝一年之国税,是以农税为主,以商税为辅的,此也是自夏商周以来之惯例,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