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76章 376.王安石 (第2/3页)
淹的儿子们都被封爵,世代袭用,范家一代将永享国运,这样的待遇对于一位文臣来说依然到达了巅峰,从中也看得出来,范仲淹在宋朝的地位到底有多么的高,赵昕几乎以老师的礼节给了范仲淹一次最大的ci zhi礼,范仲淹对此也很是感怀,回到家乡之后,利用悠闲的时间便写了许多歌颂赵昕的文章,并且若是赵昕有什么疑问写信过来,范仲淹也一一回答,直到去世为止。 范仲淹的事情暂时按下不表,范仲淹离开之后,宰相之位便空余了出来,没过多久,赵昕便下旨召徐清单独入宫,见面的地方则不是寻常问政的垂拱殿,而是宋朝皇宫中只有一年一度的大朝会时才会开门的紫宸殿,这样一个消息传出来,让整个宋朝朝廷都大为惊讶,即便是要让徐清当宰相,也不用在紫宸殿召见徐清吧? 按照礼制,让一位大臣成为宰相只需要在垂拱殿问政之后,在这里,作为宰相的候选人,他将给皇帝阐明自己的施政理念以及对皇帝表示效忠,之后只要皇帝同意便可以进行认命,并不需要到紫宸殿来进行认命啊,一时之间众人有些猜不透赵昕的意思,而赵昕也没有让朝臣们猜测多久,da an很快就摆在了众人的面前。 三日之后,赵昕下达圣旨,昭告天下,任命徐清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军国重事,兼上柱国,领太师事,此命令一出,天下尽皆哗然。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宋代便是正宰相,已然是位极人臣了,可是宋朝为了加强中央皇权,太祖赵匡胤便在立国之初便设立参知政事一职作为副宰相对宰相进行钳制,后来又把军权划归枢密院,财权划归三司使,以此来削弱宰相的权利,所以在宋代,即便是正宰相,其权利也并不是特别大,所以只是把徐清认命为宰相,众人并不觉得稀奇。 可现在这宰相后头,竟然还跟了一个平章军国重事,兼上柱国,这在宋朝就相当于太尉一般的官了,是掌握有全国所有军队的官职,一般来说并不赐给在职的朝臣,只会赐给那些一般退休的大臣,毕竟这可就是把军权也交到了徐清的手里,这样的信任让世间众人都不由纷纷咋舌,至于太师这个称呼,原本也是给退休或者是去世的大臣们作为褒奖用的,现在也直接赐给了徐清作为官职,不过在经过了平章军国重事的冲击之后,众人对于这个名誉头衔倒是没有什么太大的惊讶了,毕竟太师除了地位超然,位列一品之外,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权利。 这样的认命除了北宋第一任宰相赵普之外,再也没人拥有过如此巨大的权利,现在赵昕竟然给了徐清如此大的权利,即便是素来敬重徐清的人,也不由的纷纷上书皇帝希望赵昕能够退回自己的想法,改把徐清认命为宰相,这其中还包括许多新法的拥护者,无他,主要是这个权利实在是太大了,大到甚至让他们觉得这已经威胁到了皇权。 这对于许多大臣来说是一件很难判断的事情,臣权扩大这对于文臣来说自然是一件好事,可是臣权扩大危急皇权,这到底是不是一件好事,他们就说不准了,此时的大宋已经一百一十年没有经历过战争了,也很少有权臣出现了,这一切都是因为宋朝的这套制度将权利分散在了无数人的身上,让权臣根本就无法诞生,这样一来皇位就会安泰,皇帝没有了危险,天下自然也就太平无事了。 毕竟宋朝的制度就是建立在唐王朝覆灭的基础之上的,唐朝为什么会覆灭,就是因为地方权力过大,藩镇割据所导致的,那些藩镇在自己的土地上坐着土皇帝,赋税、士兵、官员全部由自己来认命不听从中央的号令,皇帝与其说是天子,不如说是一个傀儡而已,想要改变一个藩镇的官员都不可得,正是因为这一点,赵匡胤在确立宋朝制度的时候,便把地方上的任免权收归与中央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